中交一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地下综合管廊让城市“里子”更充实

2024-10-25 09:18:3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刘萍萍

  大众网记者 刘萍萍 通讯员 程泽军 阿龙 青岛报道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城市的“里子”工程,能有效破解“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城市治理难题,提升城市品质和安全韧性。作为青岛市重点项目之一,青岛西海岸新区首条集人防、供水、能源、电力、通信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智能生命线”——三沙路综合管廊项目建设正酣。

  中交一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积极参与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承担三沙路综合管廊项目二标段(长4.58千米)建设重任,内容包括管线迁改、绿化迁移恢复、综合管廊工程。“截至目前,项目已全部完成苗木、给水、雨水、污水、电力、通讯等迁改工作,主体结构施工按照节点计划有序进行,项目团队正抓紧施工的黄金期,全力朝着节点目标冲刺。”

  攻坚克难 提质增效

  在项目现场,一条南北向的管廊正有序开展施工,与一般道路地下埋设管道不同,管廊施工开挖的沟渠又宽又深。

  近日,记者跟随中交一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施工人员进入综合管廊内部,空间十分开阔。综合管廊结构形式为三舱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分为2个电力舱及1个综合舱,管廊断面内径尺寸为宽13.7米、高3.7米,其中电力舱宽1.7米、综合舱宽为9.7米。标准段最大断面尺寸为宽16.1米、高5.3米,平均覆土厚度4.7米。管廊内除设置给水(二次加压)、再生水、海水淡化、热力、电力、通信等六类管线外,另设1条4米宽行车道用于检修和应急。

  三沙路综合管廊项目西靠大珠山,东临黄海湾,地质复杂,岩层分布不规则、软硬不均,而且所在区域周边高校众多。这些因素决定了项目推进建设中会遇到各种难题。

  与常规综合管廊相比,三沙路综合管廊长度更长,项目北起滨海大道、南至宅科路南附近,全长7.22千米,其中二标段4.58千米;涵盖管线更多,包含六大类、68根;人防要求更高,达到双5级标准,而且内设4米宽车行检修通道,管廊断面达到16.1米,是西海岸新区首条地下综合管廊,也是山东省宽度最大的综合管廊。

  “相比常规放坡开挖管廊,三沙路综合管廊采用排桩+内支撑支护形式,围护桩密贴管廊侧墙结构,侧墙工作空间小,将面临‘开挖工效慢、防水要求高、模板支撑难’等问题。”中交一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三沙路综合管廊项目经理黄克森介绍,尤其是第一道支撑采用混凝土支撑,常规开挖方法需采用垂直开挖出土,开挖工效低下。

  在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下,项目团队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成立项目技术攻坚小组,通过内部深化研究,以及外部经验学习,为花岗岩地层和软土层量身定制施工工艺,大胆提出应用“长护筒旋挖钻引孔至岩层+潜孔锤旋挖钻机接力钻进”成孔方式,以应对“上土下岩”复合地质,有效减少因岩层“软+硬”造成的成孔效率低下风险。

  “突破性引入‘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技术’,利用长螺旋钻孔机引孔,钻管提钻灌压混凝土,后插入钢筋笼成桩,以应对软土地质,有效减少因岩层‘软’造成的极易塌孔风险。” 黄克森介绍说,技术的突破、实施,成功克服了复杂地质围护桩施工效率低下的难题,较常规旋挖钻机相比,围护桩整体施工效率提高约20%,施工成本降低约10%。

  凝心聚力,实干笃行

  与此同时,项目面临燃气迁改滞后七个月,原定合同工期提前八个月的双重压力,项目团队多次开展“头脑风暴”,通过倒排工期,优化施工组织,确定以压缩关键线路工期为突破点,逐个分析管廊总体施工工序后,明确以调整土方开挖方式为切入点。

  结合现有基坑支护形式,黄克森提出第一层支撑“砼变钢”的想法。针对这一想法,项目团队立即着手验算复核,分析各种不利工况,确定技术上的可行性。最终通过设计优化,将第一层混凝土支撑调整为钢支撑,直接实现“垂直出土”向“横向放坡、纵向开槽、马道出土”的转变,开挖效率直接提高30%,为更好地追赶工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混凝土支撑变钢管支撑的本身也能消除混凝土支撑破除产生的噪音污染和扬尘污染、避免混凝土支撑弃渣工序,也是绿色施工的有益尝试。”项目总工程师马富山表示。

  由于开挖工艺的转变和工序的调整,导致钢支撑和钢围檩的安装作业面狭窄,且属于高空作业,作业人员安全带不具备高挂低用的条件,容易发生人员坠落的安全隐患。面对棘手问题,专职安全员孙乾龙提出可借鉴旅游景区高空防护的处理方法,为作业人员布设“生命线”,在冠梁上和围护桩侧面设置一系列钢丝绳,同时改良防脱挂钩,实现全程移动不脱钩,确保高空作业无盲时。一次次的“头脑风暴”,一次次的团结协作,施工过程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迎刃而解,确保了整个项目的高质量推进。

  如今,数字化已经成为建筑工程管理领域中的重要趋势,施工数字化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能够大大提高建筑工程的效率和质量。

  三沙路综合管廊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使用数字建造平台进行项目管理,运用现场硬件与软件平台相结合,将 BIM 模型与现场施工交底、生产、安全、质量结合,借助MR技术实现实体工程未造先知、数字施工、虚拟探检等功能。同时通过智慧工地系统对现场设备进行智能监控,为数字化指挥打造一体化平台,对绿色化、数字化、智慧化、工业化进行可视化监管并实时把控项目工地现场,推动综合管廊高质量建设。

  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加快补齐地下基础设施短板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让城市“面子”更美,也能让城市“里子”更完善。当前,三沙路综合管廊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开足马力大干快干,中交一公局三公司三沙路综合管廊项目团队将继续探索近海复杂环境下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标准,有效减少乃至消除城市“拉链路”,大幅提升城市保障供给能力和整体防护能力。同时,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强组织管理、统筹资源配置,以标准化管理为支撑、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确保高质量按期完成项目建设目标,匠心打造精品工程。

初审编辑:王晓彤

责任编辑:李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