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频发自动驾驶强降温?

2018-03-23 14:15:00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自动驾驶又“闯祸”了。日前,在美国亚利桑那州,Uber的一辆自动驾驶汽车与一名正在过马路的行人相撞,导致行人死亡。这是全球首例自动驾驶车辆在公开路面撞人致死事故,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加上此前特斯拉自动驾驶模式下的撞车致死案例,关于自动驾驶行业发展是否操之过急的争议再起。

  Uber叫停自动驾驶路测

  外媒报道,当地时间周日晚上,Uber的一辆SUV正处在自动驾驶模式,车上有一名测试员,没有其他乘客。测试车与一名正推着自行车过马路的女性相撞,该名女性在送往医院后不治身亡。

  警方声明显示,该行人是在人行道之外横穿马路。当地警察对外表示,如果行人直接从黑暗中跑到马路上,不论是无人驾驶还是有人驾驶都很难避免碰撞,但也不排除对测试人员提出诉讼,因为行人进入道路时,该车并没有试图减速或刹车,也就是说是否进行了干预还不得而知。目前该事件正在调查取证过程中。

  实际上,这并不是Uber自动驾驶项目第一次发生事故。2016年,Uber无人车在旧金山曾发生过闯红灯事件,Uber辩称是驾驶员操作失误,但《纽约时报》却爆料称,闯红灯是因为Uber的系统无法有效识别红绿灯。最新的死亡事故,也引发公众对Uber无人车研发水平的质疑。

  目前,Uber已停止所有无人车的路测,包括四个城市,分别是美国亚利桑那州首府凤凰城、匹兹堡、旧金山市以及加拿大多伦多。

  这起不幸的事故不仅仅影响到Uber的自动驾驶计划,也给整个自动驾驶行业泼了一盆“冷水”。业界分析,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各国政府对自动驾驶上路测试的支持力度会有所下降,可能会更保守一些。

  “要看最后的结果是谁的责任,是行人、司机还是自动驾驶系统,以及会怎么处理,这次的结果会影响今后的案件审判。如果是系统的责任,会影响外界对Uber技术的信任程度,甚至影响整个产业。”自动驾驶领域技术专家、主线科技CEO张天雷说。

  北京须封闭测试5000公里

  自动驾驶技术正在加速落地,较低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得到应用。如特斯拉已经在车上配备辅助驾驶功能,各家老牌车企、造车新势力都开始了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和测试。

  但AI技术是否足够安全,自动驾驶究竟是否可以信任?各种担忧和质疑伴随着测试试验的推进而起起伏伏。

  美国密歇根大学交通研究所发布的研究论文采用 Google、Delphi、奥迪三家自动驾驶汽车事故率与2013年美国汽车事故率对比,发现自动驾驶汽车事故率几乎是普通汽车的两倍。

  “将还处在测试阶段的全新驾驶模式直接与成熟的人工驾驶模式比对,有失公允。”一位车企研发人员表示,但连续发生的重大事故显示,自动驾驶要赢得信任并真正过渡到无人驾驶还长路漫漫。尤其在这起事故中,如果证实Uber的无人车没有采取紧急减速措施,说明系统完全没有识别到推着自行车的行人,这一点非常可怕,因为在复杂的交通路况中,行人从暗处穿越马路的情况很常见。

  不过,从长远角度来看,无人驾驶的安全度一定会比有人驾驶更高,因为能避免人为的情绪干扰或者判断失误。这也正是自动驾驶在航空、高铁、地铁中大量应用的原因。相对而言,汽车的交通环境要复杂得多,真正实现自动驾驶的难度也就不是一个量级。

  “要减少事故,企业一定要在测试场内进行大规模的封闭测试,不能直接上路。目前需要更多封闭的测试场和测试时间,以及大量的道路采集数据。”张天雷认为。

  目前,北京的首个自动驾驶车辆封闭测试场已经启用,车辆的“考试”设置了一定“门槛”。根据要求,自动驾驶汽车必须在封闭测试场地内安全行驶5000公里,才能上路测试。

  自动驾驶牌照应设“召回机制”

  早在Uber这起严重事故之前,中国消费者已经为自动驾驶技术付出过血的代价。

  2016年1月,特斯拉自动驾驶模式在中国引发死亡车祸,一位23岁的男子驾驶特斯拉轿车在京港澳高速河北邯郸段公路行驶,未能及时躲避前方的道路清扫车而发生追尾事故。当时,特斯拉迅速在其中国官网上将原来的“自动驾驶”的字样,改为“自动辅助驾驶”。日前,此案公布了最新进展,特斯拉已经承认车辆在案发时处于自动驾驶状态。车主家属起诉特斯拉夸大宣传自动驾驶功能,提出索赔请求。

  另一起惨烈事故发生在美国。去年5月,佛罗里达州高速公路上,一辆特斯拉高速撞上货车导致车主当场死亡。这辆Model S当时正处于自动驾驶模式,完全没有采取任何制动措施。

  上述案件表明,新技术的进步不能一再以生命为代价,自动驾驶技术必须经过严苛的验证才能上路测试。尤其起步相对较晚的国内自动驾驶研发,企业不能为了急于展示研发成果、占领市场,而将尚不成熟的产品投入测试甚至推向市场。

  “车辆获得上路测试审批后,不是一劳永逸,有关部门要持续跟踪车辆后续的测试情况。像人的驾照可以吊销一样,自动驾驶测试牌照也要设置‘召回机制’,测试情况不佳甚至要给予一定惩罚,这样能增强车企的重视程度。”张天雷建议。此外,相关交通事故中的责任认定也应更加明晰,明确进行测试的车企所应承担的责任。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