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3日,岛城62岁的退休锅炉工孙志芳向记者介绍历时12年制作的龙舟模型,模型彩绘金龙1168条,共用了25485个木件创下世界纪录,他的另一绝活是制作花灯。 记者 陆金星
王天华看到老伴多年完成的"巨作龙舟"也非常高兴。
雍容华贵的金丝线针脚细密,细致工整的山水画栩栩如生,微微灯光透过白绢照射出来……如非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样精美绝伦的青岛花灯出自一位62岁老锅炉工的双手。本报发起的“寻找青岛花灯”活动受到了市民普遍关注。2月3日,海慈医院退休锅炉工人孙志芳致电本报,并向记者展示了自己亲手制作的一对青岛花灯。这对花灯用了大小部件上百个,多达几十个品种,每个部件都是严格按照图纸安装,差一毫米也不行。
“地地道道的青岛花灯”
一进入孙志芳的客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挂在窗旁的两盏大大的花灯。“喏,这就是我做的花灯,是地地道道的青岛花灯。”他打开灯,然后轻轻拽着花灯下垂着的中国结,“这也算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花灯了。”
记者看到,高约一米的花灯大致分为三层。“最上面是用红色绢布做成的‘双檐’,中间是花灯主体,下面是莲花底座。”孙志芳说。
只见红色的“双檐”周围贴满了鎏金丝线,金黄色的流苏自然垂落,纸质蓝色云龙气势逼人,四角分别挂着的玉质吊坠让花灯充满了灵气。花灯的主体部分是由六脚铁架支撑起来的,外面罩上了白色的绢布,绢布上是由孙志芳亲手画的山水画,并写着“二零一一年元月”字样,围绕着主体的是6根用红纸包裹的竹柱子。花灯的底座亦是精巧,粉红色的莲花底座寓意安泰祥和,上贴着金色的剪纸,配以紫色的小饰物,显得十分精巧。
大小部件用了几十种
孙志芳做的花灯精细至极,以至于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用了多少种部件。“大小部件上百个,总共有几十种吧。”他乐呵呵地说。
记者大概数了数,仅以底座为例,周边四角被缝上了红色琉璃“牡丹花”,花与花之间是一条珠链,珠链用四种不同的紫色珠子串联而成,非常精巧。每一个垂落的流苏穗上,都有三到四种小珠子,色彩绚丽。
在孙志芳家客厅的工作台上,放着两个大盒子,里面一个个小方格中放着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小部件,“这些都是我的宝贝。”孙志芳告诉记者 ,去小商品市场淘这些部件已经成为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可也有遭遇尴尬的时候。“有时候老板会问:‘你一大男人为啥总买些珠子?’”开起孙志芳玩笑。在他看来,被人取笑不要紧,关键是能有新东西、好东西为自己的青岛花灯锦上添花。
灵感源于“贵妃醉酒”
“串珠子、搭架子都是做花灯的技术,技术重要,美感也重要。”孙志芳谈到花灯制作时反复强调,“我觉得最美的是人的身体,这对花灯的制作灵感就来源于京剧里面的醉酒美人杨贵妃。”他指着花灯,笑着对记者说。
“每次制作花灯之前,他都会在心里勾勒出花灯的整体模样,然后画出草图才能动手。”孙志芳说,这次制作的花灯顶部很像杨贵妃的华丽头饰,而从四角垂下的各类流苏围绕着花灯主体,像极了披着凤冠霞衣的贵人,“从上到下,各部分的比例都是按照‘黄金比例’来计算的,长了短了都不好看。”他认真地说。
“花灯的三部分选取了不同颜色的绢布,也是有搭配的。”孙志芳称 ,在选色时,也可按照人着衣的色彩原则来配比。红色、白色和粉色的绢布配以黄色和粉色的流苏,整个花灯华贵非凡却也显得清丽不俗。
戴老花镜忙了一整月
在采访中,孙志芳颇为骄傲地告诉记者 ,整个花灯从设计到制作全部由他一个人完成,“是去年春节做给老伴的,两个花灯整整弄了一个月”。
“他做起花灯来,啥都不管了 ,工具、废纸啥的扔得到处是,也不顾身体,一坐就是一天。”老伴王天华回忆起去年孙志芳做花灯的状态,埋怨中有心疼。“咱青岛花灯图的就是精巧,得耐得住性子,慢工出细活。”孙志芳说。
对于这位今年已经62岁的老人而言,固定珠子是个技术活,“得戴着老花镜一点点地瞅着”。这些珠子有的是串起来,有的被缝上去,还有的被贴在花灯上,有时候,固定不好了还得重新来。
画草图、做铁架更要求像做工程一样仔细:“草图都是毫米级的,差一毫米也不行,像花灯中间的六根柱子,只要六根柱子的高度差一毫米,整个花灯就歪了。”孙志芳反复强调,“这个花灯我要送给老伴,如果没有她的支持,我什么都干不成。”
■又一巨作
历时12年制出彩绘“龙舟”
孙志芳的艺术细胞不只表现在青岛花灯上,他历时12年制作完成的彩绘龙舟模型还创造了由世界纪录协会认证的世界纪录。
这座“龙舟 ”共使用了25485件木件 ,彩绘金龙1168条,按照明清时期的皇家制式制作。“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阿房宫赋》中形容阿房宫的文字,用来形容这座龙舟模型一点都不为过。
彩绘龙舟模型就摆在孙志芳家中的卧室里,平时小心翼翼地用布遮盖着。掀开遮盖布,打开电源,一座富丽堂皇、美妙绝伦的大型龙舟模型,顿时让人眼前一亮。“龙舟”长2米、宽0.45米、高0.95米。记者看到,“龙舟”上面共有三座大型亭楼,每一座都是异常复杂,内部不仅有上下楼层的楼梯,就连不同的亭楼之间都有走廊相通。
最让人叫绝的是,“龙舟”上所有的门窗都是活动的,可以自由开关,楼内更是异常精致,墙壁上有各种壁画,房间内有舞台,就连楼内厅中的吊灯坠都是栩栩如生的龙头,房梁上还画有精美的图案,屋檐的四角都雕有各种坐兽。而一些面雕艺术的小人也置身其中,亭楼内灯光璀璨,不论从哪个角度,都能发现意外的惊喜。
这座龙舟模型,所有的部件全都是用木件打造。“我是完全按照皇家宫殿样式制作的这艘龙舟,看得见的地方要完全一致,宫殿内部的功能结构也与实际中的完全一样。”孙志芳说,与实际建造亭楼的程序一样,他先把一块块木件雕刻成柱子、屋梁、门窗等形状,再将它们组合起来,盖成一个缩微版的宫廷。
2010年12月16日,世界纪录协会正式认定:孙志芳制作的这座龙舟木雕模型,创下“世界上部件最多的手工彩绘龙舟木雕模型”世界纪录。
为了制作龙舟模型,他先后多次自费跑到北京和山西,把所有古建筑全都瞅了个遍儿,还常跑到青岛大学去蹭课,还去故宫、颐和园,花了几十天的时间画遍了每个角落。
■人物素描
两三岁就自己动手做灯笼
62岁的孙志芳告诉记者,扎花灯是无师自通,自己做过多少种花灯,已经多得记不清了,“现在我脑子里,还有近百种花灯的样子”。
“我两三岁的时候就开始自己扎花灯了,一点也不夸张。”说起这话时,孙志芳从工作台的本子上扯下了一张长方形纸,卷成一个筒形:“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我童年记忆里花灯的样子。”
孙志芳说,在自己的家族和父辈中,没有任何一个手艺人,但从小开始,他对花灯就情有独钟。“将一张纸卷成筒状,用檀香点几个小孔,再用浆糊将底面和侧面一封,放根蜡烛,纸上面钻个眼儿,拿个小棍就能挑起来。”两三岁时做花灯的步骤已经成为了孙志芳一生的记忆,“那时候,到了过年时,我就挑着自己做的花灯在外面到处‘炫耀’。”
孙志芳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上世纪 70年代,他前往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支边,在那里一待就是九年,将青岛的花灯文化播向了茫茫大漠。直到现在,孙志芳忆起那段日子,仍清晰记得“青岛花灯”在大漠红极一时的骄傲。
不仅仅是在内蒙古,孙志芳的灯笼也曾经挂在青岛的大街小巷。1979年从内蒙古回乡之后的他,成为海慈医院的一名普通锅炉工。地方变了,工作变了,对花灯的热爱却没有变。正是这份执着,孙志芳的灯笼在上世纪 80年代,挂上了人民路、北岭、延安路等大街小巷。
在孙志芳浮山后的家里,摆放着一个做工精致的花瓶,花瓶上“九二年‘环保杯’灯赛二等奖”字样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四方环保局跟文化局举办的花灯大赛,据说是青岛唯一一次花灯比赛呢。”孙志芳说,当时,他在海慈医院当锅炉工,做花灯已经在院内小有名气,很自然地承担了参赛任务,做出了一个高达两米的宫灯。“当时评委都说好,可就是没有音乐,所以给了个二等奖。”据称当时还有外国友人相中了这个宫灯,并给出了一万美金的价格,却被当时42岁的孙志芳一口回绝。
A4、A5版文/记者 连茂明 周晓荷 实习生 李雯凤 图/本报记者 陆金星
编辑: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