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事如歌青岛城事|我是海天中心的三维智慧眼

2018-09-13 13:45: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官晓坤

海天中心效果图。

三维立体模型。

虚拟演示。

  风光旖旎的青岛海岸线上,青岛在建第一高楼海天中心是一道令人瞩目的“动态”景观,也是岛城市民期待已久的青岛新地标。目前,海天中心三座塔楼均已攀上百米高空,设计高度369米的2号塔楼更是傲然之形渐成,蓬勃之势愈发。
  自2014年12月正式开工以来,海天中心项目坚持“国际标准、国内一流,沿海领先”的定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规格运营,致力于打造“绿色海天、科技海天、人文海天、智能海天”。高标准、严要求,方可造就人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海天中心建设公司涌现出一大批才智过人的能工巧匠,其中,29岁的BIM技术工程师张涌便是其中的代表。近日,大众网记者走进海天中心,倾听这位年轻工程师讲述自己与海天中心共同成长的故事。
  毛遂自荐 敢当青岛“第一人”
  6年前,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张涌怀着一腔热血来到了来到了国信集团。面对海天中心这样一个在建筑规模、单体高度、功能配置等指标上均将创青岛之最的超高层大型建筑综合体,张涌不禁陷入沉思,这种体量巨大综合体项目若仅仅依靠常规的二维平面图纸进行建设,往往会出现机电管道碰梁穿墙、暖通桥架排布不当等矛盾。墙建好了再砸,砸个三四次都有可能,变更返工成本高达工程建设总投资的3%—5%,对于海天中心来说,这意味着6700万至1.13亿元的一笔巨款。
  那么,怎样能避免这种费时、费力又费钱的问题呢?海天中心项目部想到了BIM技术,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建筑信息模型的简称,通俗来讲,是把多张单独的平面二维图纸进行翻模,变成可视化的三维立体模型,把建筑数据集合起来进行存储、研究和共享,这种可视化的模型将项目开发的各个环节、各个专业统一联系起来,从而提前发现问题,提前解决问题,这不仅能有效节约建设成本,还能提高建设效率、提升建筑品质。
  但是2014年前后,BIM技术还未曾在齐鲁大地上得到广泛应用,在青岛超高层建筑领域更是一片空白,对于当时海天中心建设者们来说,BIM技术像是“水中月、镜中花”一般可望不可即。然而,无资料、无经验、无研究的“三无情况”并不能吓退这个当时年仅24岁的小伙子,一番思虑后,张涌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主动向公司领导请缨开展将BIM技术引入海天中心项目的工作,公司领导便将这份信任与嘱托交予了这位年轻的工程师。
  行万里取真经 BIM技术终能“落地开花”
  尽管在海天中心项目中引用BIM技术得到了集团和公司的一致认可,但无资料、无经验、无研究仍然是摆在张涌面前的“三座大山”。“那时候真是两眼一抹黑,在青岛地区,我们完全没有现成的例子可以参考,没有‘过来人’可请教,只能一边前行,一边摸索。”没有经验,张涌便第一时间联系了自己远在重庆的大学老师和数位在国内外从事BIM项目建设的学长,认真请教并探讨了在海天中心项目中使用BIM技术的可行性。手头资料严重匮乏,那就上网查,从学校电子图书馆找,去实体书店买;厚厚的英文文献看不懂,那就抱着专业字典一个词一个词地查,一句话一句话地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努力,张涌对BIM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要求和应用情况等渐渐了然于胸。
  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学习了那么多理论知识,张涌还是觉得心里没底儿,“得出去看看才行”。他先后前往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四川、湖北等地区,实地考察应用BIM技术的典型项目,与项目负责人交流经验,累计行程达上万公里。张涌回忆到,在与上海中心项目负责人交流时,对方提到正是由于BIM技术的引入,这座总高632米的“中国第一高”在施工过程中大大减少了错、漏、碰、撞的情况,一次安装成功率非常高,这不光省力省钱,还大大提高了这座超高层摩天大厦的建筑质量。这场交流会不仅使张涌更直观、更深入地感知到了BIM技术带来的种种好处,还给了他极大的勇气和信心,别人可以,海天中心也可以!
  这趟走南闯北的“取经之路”走下来,张涌对BIM技术在国内发展的现状、技术成熟度和主要应用模式有了深入的了解。回青后,他结合海天中心项目的自身特点,详细策划了海天中心项目引入BIM技术的主要步骤以及每个阶段需要实施的具体工作。这是一项细致繁复的工作,张涌伏下身子潜心研究,不断求证,不断优化,前后修改了十余稿,终于向公司领导建议并确定了海天中心项目引入BIM技术的基本路线图。
  在此过程中,张涌还撰写了数十篇相关报告,其中,他起草的《海天中心项目各参建单位BIM技术要求》系统整理模型的编码规则、构件划分、模型精度、文件格式等技术要求,为项目各参建方如何利用BIM技术提供了指南。更值得一提的是《青岛海天中心项目BIM实施标准规范》,该规范奠定了海天中心项目全生命周期内BIM应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受到了青岛市建委、国内BIM技术专家的高度认可,成为青岛地区BIM应用标准规范编制的“开拓者”。
  如虎添翼 海天有了“神助攻”
  在确定了将BIM技术引入海天中心项目之后,张涌更忙了,他将多张二维平面设计图通过三维模型呈现出来,然后逐个标准层检查分析,像大宴会厅这种功能多样、结构复杂的地方,张涌看了整整一个星期。张涌笑称自己的眼睛就像一把手术刀,层层“解剖”,把大大小小毛病都揪出来。在初步设计阶段,张涌利用BIM三维模型发现了建筑结构不交圈、主次梁搭接有误等各类问题414处;施工图设计阶段,再次发现墙柱定位问题155处,建筑结构图面问题543处,机电与土建专业间碰撞626处,优化空间净高133处……通过与设计单位的反复沟通,这些设计疏漏在现场施工之前全部得到了解决,张涌介绍,“通过三维模型进行项目建设的推演,我们共提前发现并解决了2289个二维平面图纸无法预见的设计问题,保守估计的话,节省了大约7000万元。 ”
  除了避免后期返工、节省成本以外,张涌还利用BIM的三维可视化设计手段,在三维环境下将建筑、结构以及机电等专业的模型进行叠加,优化各专业管线的综合布置,进一步提升了楼层净高,有效缓解了综合体项目中层高不足的沉疴痼疾。
  项目进入施工阶段后,BIM技术更是大显神通,例如,在面对诸如西裙房钢网架安装抬升、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群塔作业、塔冠吊装等难度高、危险性大的施工环节时,张涌利用BIM技术的三维可视化优势进行虚拟演示,寻找到了最安全、最有效的施工方案。楼建到什么高度,张涌的工作范围就扩大到什么高度,在阳光曝晒的百米高空站大半天,张涌笑道:“习惯了。”
  在海天中心项目的建设过程中,BIM技术的应用从无到有,由浅入深,逐渐呈现出了“全链条、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三全模式。项目在建筑、结构、机电、幕墙、电梯、钢结构、精装修等七大专业领域中均设定了BIM技术要求。此外,还搭建了EBIM云平台,并开发了手机端APP,项目各参建方上至项目经理、项目总监,下至现场施工员、监理员都拥有各自的系统账号,所有现场发现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都能第一时间上传至云平台,由系统同时催促各相关专业、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处理,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如今,海天中心的BIM应用已经成为项目建设的十余家专业分包、几十家顾问咨询单位以及数百名海天建设者们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专业工具,后期随着幕墙、机电、精装修等专业分包工程的陆续展开,BIM还将继续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从“三无”到“三全”,从“两眼一抹黑”到“开花结果”,张涌付出的心血得到了最好的回报。在解决工地上技术问题的同时,张涌和他的BIM技术团队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先后获得全国BIM技术应用最高赛事——创新杯和龙图杯大奖、山东省BIM技术应用竞赛一等奖、智慧青岛十佳典型案例等,并入选山东省首批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试点示范项目。此外,张涌还获得了“青岛市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对于这些成就,张涌笑称“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高的海天中心是所有海天人最美的荣誉”。大众网记者 官晓坤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