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国际院士港项目传好消息 今年首批海水稻插秧

2018-05-20 15:46: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刘宇昕 高瑞嵩
  

   大众网青岛5月20日讯(记者 刘宇昕 见习记者 高瑞嵩)5月20日上午,在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试验田里,研发人员正在进行插秧操作,据悉,这是2018年试验田插秧暨田间选育工作启动,众多耐盐碱水稻实验材料将“同田竞技”。
  据了解,此次在白泥地实验田插秧的水稻材料,是为扩繁2018年上半年收集到的耐盐碱水稻种子量,因前期所收集的每一个耐盐碱材料的种子量只有50-100粒,想要应用到更多的耐盐碱实验就要对这些种子进行扩繁,此次种植的众多实验材料还担负着筛选更加具有耐盐碱能力和质量品质实验材料的重任,旨在为下一步的大田推广奠定基础。另外,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育种工程师邹丹丹介绍:“由于这些材料来自全国范围和东南亚地区,各材料的生长表现会随着种植气候的变化而有所差异,所以需要考察各个材料在我们青岛的表现,以方便后面的品种选育和推广。”


  大众网记者从研发中心了解到,5月28日全国五大盐碱地实验基地将启动插秧仪式,届时五大盐碱地稻作改良实验基地将展示同步插秧盛景。
  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它可以长在滩涂和盐碱地等较高含盐量的土地上。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方法,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对耐盐、耐碱、抗病、优质、高产等多种基因进行聚合,选育出新型耐盐碱水稻,这些耐盐碱水稻可以广泛地种植于沿海滩涂、内陆盐碱地和咸水湖周边,在缓解了耕地压力的同时,也可以有效增加粮食产量。


  2017年9月份,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在白泥地试验基地内,对300多个小面积试种、并采用6‰盐度半海水全生育周期灌溉的耐盐碱杂交水稻材料进行评测,其中编号为YC0045的材料亩产达620.95千克,同时测产的另外3个材料品种亩产也均在400千克以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说过:“海水稻如果扩大种植到1亿亩,按最低产量亩产300公斤计算,每年可增产300亿公斤,可以多养活8000万人口,相当于一个湖南省的年粮食总产量。”现实意义尤为突出。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成立于2016年10月,总部位于李沧区青岛国际院士港16号楼,建筑面积约2600平方米,由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与青岛市政府、李沧区政府、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签约成立,是致力于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高产耐盐碱水稻品种为主的研发机构。目前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已经在青岛、东营、三亚、温州、新疆、黑龙江等地多个研发、示范基地及遍布全国的二十多个区试点,研发的架构和试验示范网络已经基本建成。核心实验基地位于李沧区白泥地公园,占地40亩,实验室面积4500平方米,实验田块12个,拥有12亩自动调节盐度试验田,主要用于耐盐碱水稻育种试验,于2017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基地是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准建设的现代化耐盐碱水稻试验基地,设有智能光温室,显微镜室,稻米品质研究室,基因工程与分子标记室,细胞工程与生化室,盐碱地评价室,无菌操作室,种质资源室等7个功能实验平台。另外,在青岛城阳建有稻作改良示范基地,主要用于盐碱地稻作改良技术集成示范。
 
    新闻链接:
    经过一年零十个月的探索,院士港已签约引进国内外知名院士108名,其中外籍院士占比超过70%,14个院士项目落地运营,初步形成院士集聚和成果转化效应,9个项目已出产品、见效益,其中有Seeram院士、Park院士的纳米新材料项目,侯立安院士的空气净化和净水材料项目,袁隆平院士的海水稻研发项目,陈璞院士的小核酸抗肿瘤新药研发项目,倪维斗院士的非并网风能海水淡化项目等。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