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勇
大众网记者 刘宇昕 青岛报道
为进一步深化“物质+服务”多维救助,推进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引接更多社会力量参加低收入人口救助服务,切实提高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效能,9月25日,青岛市民政局联合青岛市慈善总会在崂山区召开全市服务类社会救助优秀项目推介会,市慈善总会专职副秘书长盛梅出席会议并讲话。各区(市)民政局分管领导、社会救助科科长,区(市)慈善会秘书长,参加服务类社会救助服务的单位负责人共约50余人参加。
推介会上,与会人员观摩学习了崂山区服务类社会救助经验做法,聚焦“一老一小一困”入户访视、残疾康复、心理救助、资源链接、关爱成长、家居安全等服务需求,推介出市南区“喃喃解忧”儿童综合帮扶项目,李沧区“聚光计划”照护服务项目,崂山区“全心成长”困难群众心理救助项目和“众创+”困难群众资源链接项目,城阳区“小桔灯”—护星计划关爱自闭症儿童项目和“圆梦计划”困难家庭儿童助学项目,即墨区“光明行动·亮居工程”困难家庭生活改善项目7个服务类社会救助优秀项目,通过推介优秀项目的组织模式和经验做法,达成典型示范引领效果,带动全市救助工作协调发展、整体提升。
记者了解到,这些救助服务项目真真切切帮助到了困难家庭及个人。例如,市南区12岁的小木,在父亲入狱服刑、母亲精神一级残疾的情况下,对生活丧失希望,出现行为偏差。为确保其人身安全,市南区第一时间为其找到合适的安置家庭,将小木纳入“喃喃解忧”救助帮扶项目,陪伴其健康成长。经过几个月的学业赋能、心理辅导和社会支持等多元帮扶,小木的身心状态都得到有效改善,对学习充满了动力,对未来充满美好向往;崂山区项目依托崂善行公益基金,为低保和特困家庭提供个性化家居微改造,如厨房卧室改造、马桶加装、房屋漏水修补、书桌书柜配备,平均每户投入2000元,分三档资助,帮助改善生活、学习环境;城阳区以低保家庭自闭症儿童孙训为例,他在以琳康教展能中心每个月进行康复训练需要花费8500元,在享受区残联每月3500元的康复救助金后,还有5000元需要家庭自己承担,在接受区、街道两级慈善会的帮扶后,孙训家可以节省自负康复训练费用总额的90%,现在,每个月只需要自付500元,不但有效缓解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也极大减轻了家人的心理负担……
与此同时,记者从会议上了解到,深入开展“物质+服务”多维救助,对于落实国家、省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部署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强调,救助部门要有效发挥主导作用,慈善组织要加大支持力度,社会专业机构要供给专业服务,共同探索形成困难群众“点单”、政府+慈善组织“买单”、社会专业服务机构“接单”的服务类社会救助模式,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
市民政局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基础上,紧盯困难群众多元化服务需求,着力推进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用实际行动回应和满足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盼。今年以来,市民政局等11部门联合出台文件, 将服务类救助、慈善帮扶列为分类救助重要内容。注重发挥党建引领社会救助凝心聚力、统筹资源作用,发动党组织和党员参与困难群众救助服务,引导各级慈善会和社会力量发挥各自优势,为困难群众提供兜底线、专业化救助服务。指导区市总结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经验,坚持需求导向和群众视角,聚焦“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功能作用,做强做精照料护理、心理救助、残疾康复等已有服务项目,结合本地优势创新开展家居改造、教育培训、公益课堂等服务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1.3万余人。
下一步,民政部门在对象范围上,优先“保基本”,并将服务类社会救助对象范围逐步扩展到其他有需要的低收入人口;在服务内容上,注重“兜底线”,坚持政府主导,并链接慈善等社会力量拓展服务内容;在重点任务上,建立“两个清单”,组织服务需求摸排,梳理社会组织、专业服务队伍,形成服务对象需求和服务资源供给两张清单。注重推进各级慈善资源更精准、更公平向社会救助倾斜,针对服务需求设立相应的救助帮扶项目。注重挖掘社会专业力量潜力,鼓励引导更多有意愿参加、有专业资质的服务机构承接救助帮扶服务。探索在政策、对象、信息、资源等方面实现救助需求、慈善支持和服务供给的匹配衔接,为困难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个性化、多样化服务。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