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古城单日客流连续突破10万 游客商家点赞

2018-02-28 08:57:00 来源: 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作者: 姜振海刘红

  

  千年古城一时新,民俗美景皆动人。春节期间,最炫民族风的即墨古城迎来海内外如潮游客。 (姜兆荣 摄)

  

  手艺传千载,此物动乡思。精美的即墨榼子和手工竹编,让不少人找到了年味。 (金正辉 摄)

  

  君子亦爱财,取之要有道。财神庙里,拜的是诚心,更是诚信。 (姜兆荣 摄)

  

  龙腾盛世,人享太平。千年古城当然少不了精彩的民俗。(宁友鹏 摄)

  

  如幻如梦,如临仙境。夜晚游古城,人似在画中。(王垂乐 摄)

  半岛全媒体记者 姜振海刘红

  朋友圈里刷爆屏,人人相逢说古城。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即墨古城客流爆满、赞叹爆屏。

  城门安装的客流智能识别系统显示,继正月初一至初三游客量突破5万、6万、7万之后,此后的客流人次分别为:正月初四101406人、正月初五105707人、正月初六115020人,连续三天客流突破10万人次,即便是正月初七仍然达到90104人次。其中,外地游客近半数之多。

  这些数据意味着:无论是单日客流,还是春节假期整体客流量,即墨古城赶超青岛各个景区,成为最“吸人”的风景,成为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街区“网红”。

  作为棚户区改造中诞生的即墨古城项目,2016年10月揭开面纱,2017年6月一期开放,在今年春节假期大放异彩,一鸣惊人,吸引市民竞相前往,充分说明即墨古城的“再造”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古城的“再造”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

  民俗年味浓,59万游客喜相逢

  大年初七,即墨古城张灯结彩,人头攒动。

  一进古城,千年沉淀的历史文化韵致扑面而来,学宫、文庙、牌坊街、财神庙……传统风韵建筑群引人入胜;东、西门里大街上,即墨榼子、烙画葫芦、糖画、泥老虎等琳琅满目,儿时过大年的记忆尽现眼前。

  在即墨古城里,有回得去的童年,看得见的乡愁。

  在“黄氏烙画”商铺门前,81岁的岛城老人侯彦安正坐在台阶上,专心地用数码相机拍摄葫芦。他从市南乘坐308路公交车,转932路、即墨29路公交车,第二次来到古城。正月初六,儿子开车带一家人刚来过古城,他嫌没逛够,又自己来了:“这些城楼、牌坊都有历史典故,竹编、糖画很有意思,这么多人都这么开心,让我想起小时候,非常感动。”老人说,今天还是太多人挡镜头,等过几天,还要和摄友们一起来拍古城。

  在即墨古城里,有看得见的“非遗”,买得到的“宝物”。

  古城北门,68岁的王正奎坐着轮椅,正在欣赏大鼓书表演。他跟儿子一早从青岛赶过来。平时常看新闻的他,很早就注意到了即墨古城的报道。“非常想来古城逛逛,听听柳腔和即墨大鼓。这里果真热闹,还有各种非遗,黄氏烙画、各种榼子我都很喜欢。”他的笑容散发开来,如同孩子。

  在即墨古城里,有吃得到的年味,摸得着的民俗。

  即墨市民宁艳推着1岁的女儿、领着6岁的儿子也来到了古城,小男孩摆出各种姿势在雕塑大师创作的雕塑旁拍照,又去买了两串火山石烤香肠。“小孩子在这里玩恣了,吃乐了!”宁艳乐滋滋地看着孩子说,“面人、面塑、糖画,这是我们小时候玩的东西,现在很少见了,古城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亲子玩乐、感受年味的好场所。”

  有年俗,有韵味,有美景,有美食。即墨古城在一期开业半年之后,一鸣惊人:大年初四至初六,客流连续突破十万人次,以7天59万余人的耀人数据,赶超岛城各大景区,作为精品旅游的典范,雄踞“吸客”榜首。

  留住即墨魂,文化纯粹传古风

  古城为什么这样“红”?引来这么多的市民和游客,获得这么多的点赞?还得从古城的内在生命力谈起。

  “即墨古城的‘魂’在哪里?全国、世界那么多的古城,即墨古城有什么与众不同?如果给一个非要来即墨古城的理由,我们会说什么?”即墨古城蓝图绘就者,早在即墨古城“再造”之前,就一直在思考、探寻、论证、反思。豁然开朗后的答案是:一定要传承和发扬即墨当地的胶东文化。

  即墨古城通过文庙、财神庙的修复和重建,保留和延续了传统民俗文化。不止是建筑的外形,也有内容的填充。

  “‘天涯留滞客愁新,枕上俄惊爆竹频。春到贺兰家万里,青山应笑未归人’,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咱们即墨人,明朝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黄嘉善。”在即墨文庙的乡贤祠内,即墨市民姜先生正给15岁的儿子讲解即墨黄氏“四世一品”的故事。所谓“教化乡里”,古城的文庙、牌坊等已经承担起文教功能。文庙开庙暨祭孔大典、学童开笔礼、成人礼,这些神圣庄严的仪式,传承衍续的是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

  如果说,这所青岛唯一、曾引发第二次公车上书的文庙,传承的是儒家文化;那么,古城内的财神庙则属于商贸文化。有着“千年商都”美誉的即墨,商家也传承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商道信仰。随着今年准提精舍、真武民俗馆、城隍民俗馆的开放,岛城百姓和异乡游子,将找到更多的心灵归宿。

  以古城“再造”为契机,古城内还传承保留了诸多濒临灭绝的民俗。这些民俗里,保留着人们生活细节的意义。

  “以前老是嫌过年规矩多,现在规矩基本都没有了,过年也没啥意思了。”这是如今很多人的慨叹:自从变得随便以后,反而更加茫然和无趣。

  “这叫箢篼(yuān dōu),是这边结婚时必用的,造型一定是圆的,里面要装上馒头,寓意新人生活圆满、幸福。”城内官庄竹编的传承人说,如果结婚时没有,就要出去借。现在古城里常年开店,也算为民俗衍续提供了平台保障。

  即墨古城里还重点抢救和传承了即墨当地非遗文化,避免了民间文化的断层。

  餐风露宿敲鼓梆,目暗心明研“霓裳”,博采众长铸乡曲,奔走四方传说唱。富有浓郁乡土气息和鲜明艺术特色的即墨大鼓书,倾注着即墨几代艺人的心血。时至今日,艺人们生计艰辛,大鼓书传承愈加困难,后继无人。2017年大鼓书入驻古城,在北门西设立“即墨大鼓书说书场”和“即墨大鼓书展厅”,开展说唱表演和常态化演出,深受游客喜爱。

  借助古城平台,即墨还将对大鼓书等“非遗”艺术进行挖掘、整理、保护,运用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全面系统记录,建立完整的档案资料,并出资扶持传承人。大欧鸟笼、黄氏烙画、柳腔、秧歌、舞龙……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古城这个平台,也迎来了新的春天。

  而借助于“民谣+古城”,即墨古城正成为民谣歌手和歌曲的孵化地和集散地,民谣也赋予了即墨古城新的生命,“民谣风·醉古城”正在成为古城的文化IP。

  正如即墨古城人所说:无论是景区还是街区,有没有内在生命力,生命力是否长久,文化的作用尤为重要。古城有了文化这个魂,老百姓心灵就有了归属,也就有了长久的纳客能力,将成为世世代代的一个文化符号。

  商家神韵足,创意引得“人来疯”

  如果说,文化是古城的内在生命力,那么商业就是外化的精气神。无论是多具特色的景点和街区,如果商业不活跃,就会人气不足,死气沉沉。

  古城在招商之初,就优中选优,通过主动上门、网上招亲等方式,招来了具有地方特色和全球时尚的商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系列的周到服务。这些都为商业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给你说哈,人乌央乌央滴,是不是全青岛人都跑这儿来了!”正月初七中午,一位在小吃街摊位前排队的青岛大嫚在电话里对朋友大喊说。火爆鱿鱼、轰炸大鸡排、旋风薯塔……小吃摊前围了很多人,可以大饱口福。

  特色商铺,引来如潮钱流。东、西门里大街上的商铺,显然对这次井喷式的巨大人潮预估不足。大年初四,岛城糕点名吃英记楼,大虾酥、珍珠酥、鸭尾酥引发抢购,售卖一空,早早打烊;大年初七上午10点多,又有多款点心早早卖空。黄氏烙画的老板娘说,该店产品在大年初一就被抢购一空,能卖的只剩下小葫芦了。

  创意引领,受到文青追捧。啄木鸟门铃、好字杯、狮子钟……在古城内的文创+商铺内,两名印度留学生见啥买啥,基本上是来者不拒,如同国人在海外扫货。开今治瓷店内现场制作的陶瓷、般若海店内赏玩又实用的贝雕,也让很多游客爱不释手。

  土洋结合,饭店小吃爆棚。高家糖球、爆米花、糖画等岛城特色小吃,即墨百年老字号“和丰德”、味蜀吾等饭店,中国台湾手作冰激凌、马来西亚榴莲、吴裕泰、嘉兴粽子……不光游客们眼花缭乱,商家们也手忙脚乱:人太多了,味蜀吾中午订不到桌,遣唐拉面傍晚6点多挂出“客满”。

  白天的即墨古城,如此热闹,如此繁华。晚间的古城,被彩灯装饰一新,增添了几分娇羞与朦胧。

  谈起古城片区拆迁后的生活环境,以前住在北阁街上54岁的王女士很是欣慰。王女士感慨道,古城里有文化演出、有非遗产品还有各种美食,茶余饭后在古城里走走逛逛,亲戚朋友来了在里面转转,心情很好。

  匠心出精品,建筑无声胜有声

  厚重庄严的城墙、古朴壮美的城楼、雕琢精美的牌坊、传统韵味的建筑群……不错,这就是即墨古城的建筑特色:参考德国人留下的老照片,聘请全国顶尖的建筑、历史、文物专家和能工巧匠,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以“历史的遗存、当代的精品、后世的文物”为原则,在保护和修复的基础上,让古城获得了新的生命。

  古城为什么能让这么多人赞叹和感动?源于古城建设者的初心和坚守。为了“再造”古城,在全国一流的专家学者参与下,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匠人,用五年的时间,使古城得以“整骨复原”。

  这是一座恢复历史记忆,满足现代需求的古城。

  “德光炎汉”、“山海名邦”……走进即墨古城,一座座壮观的牌坊,将历史瞬间拉至眼前。这些牌坊依历史图片和史料文字记载恢复,石狮、石鼓雕刻精湛,抱鼓石上的飞禽走兽、瑞草仙花的造型各不相同,精美绝伦。

  同时,古城配备2万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场,更在青岛首创了微信公众号“一键找车”服务功能。这一切,让古城显得既厚重沧桑,又可亲可近。在这里,触摸的是历史,感受的是温馨。

  正如中国建筑学会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原国际建筑师协会理事周畅所说,即墨古城项目“精细化、生态化、人文化”的规划建设理念先进;既尊重历史,又服务现代,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所以它具有活力,可以持续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使古城生活更舒适便捷,令人流连忘返。

  这是一座选材严格精良、构造考究精研的古城。

  为什么建筑沉默无语,却能令人感动?为什么建筑好似没有生命,却在瞬间让人感叹?这些天地精华的材料,已经通过它们自身的气质,传达了时间的延绵和精神的厚重。

  “这两天真惊了,朋友圈里全是即墨古城。”城阳的荆先生,大年初一自己来到古城,初七又带着全家人来一次。他说,没想到身边还有这么精美的建筑,让人两三天都逛不完,看不够。

  一砖一瓦凝聚手工匠心,一梁一柱彰显历史底蕴。看似普通的城墙,都在传达着这种精神。砌筑城墙的砖块来自西安,均手工烧制。砖块运到施工现场后,施工人员要进行二次加工,以保证砌成的城墙密丝合缝、牢不可破。

  以学宫来说,这座大型木结构建筑未使用一根钉子,全部运用榫卯连接。承重梁柱等结构全部使用花旗松木,不但体现了传统建筑工艺,也会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片瓦块砖,皆是精英。竹林映掩下、阳光照耀下的古城商铺,片片飞瓦熠熠生辉。屋檐最前面的瓦当上,云头纹、饕餮纹、文字纹、几何纹,设计优美,行云流水。一砖一瓦都凝聚着心血,极其讲究。

  即墨古城的石雕有圆雕、浮雕、透雕,淋漓生动、精益求精,每个石雕的造型都不尽相同。同样,经过至少七道工序、十多个步骤才能完成的木雕,斗拱架梁间的彩画,题材众多,工艺讲究。

  静水流深,时间无声。一个个像时间一样静默的匠人,用他们的双双巧手与寸寸光阴,复原了更替千年的斑驳风华,累积起时代相传的精神遗产。在即墨古城,原住民和青岛人可以继续体验故里乡愁,同时即墨传统文化也有了具象表达,赋予了即墨文化以新生。

  “我们相信,100年、200年之后,即墨古城作为一个传世建筑经典,作为一个历史珍品遗存仍然会在,而且仍然能给人以感动”,即墨古城的建设者如是说。

  曾经也有人质疑和非议。古城的建设者们并没有去辩解,而是一心去做利长远、为百姓的好事。如今市民和游客用实际的点赞行动证明,古城“再造”成功了!

  正如全国著名古建专家、古建瓦作泰斗刘大可先生所说:“我感动于即墨人对工匠的如此尊重,对传统文化的如此敬畏,才使得这座千年古城获得了重生,并使其蕴含的非遗文化保持着活力。我为即墨人骄傲!他们对得起祖先,也对得起子孙!”

  ■记者手记

  就这样全身心爱上古城

  这是一座文化厚重的古城,也是现代文明的古城;这是一座雕梁画栋的古城,也是民俗荟萃的古城;这是一座高雅凝重的古城,也是根植地气的古城。

  来到这里,只需一分钟,就能爱上古城;来到这里,只需一分钟,就能充满感动。以致于如此羡慕即墨人:他们徜徉于即墨古城中,生活在诗书画卷里。有诗情画意,也有世间繁盛。

  即墨古城是这样的美丽,这样的有趣,这样的凝聚人心,这样的让人欢喜。即便是古城的追慕者,也很难用一两句话,表达出对古城的赞叹之情和心中挚爱。

  古城像是景区,却又超越景区:城门街道皆是景观,石雕砖地古朴凝重,山亭水榭精巧别致,飞檐斗拱如同画境。它又偏偏敞开城门,不收门票,除了文庙和城墙等少数公建,完全是公益和免费的,以开放的胸襟迎接海内外的游客。

  古城像是园林,却又更接地气:精心栽植的草木,造型自然生机盎然;随处可见的亭廊,曲径通幽各有韵味。更妙的是,它不仅让人乐此不疲,还能在戏台静坐看戏。  

  古城像是文物,却又更加时尚:匠人们精心雕刻的牌坊,原址保存的万字会,修葺再造的文庙……看着眼前“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结构”基础上“再造”的古城,谁还记得这曾是一个破旧不堪的棚户区?记得这是经历了历史战火后,面目疮痍的老城?这个经典项目里,有年轻人喜欢的文创手作,有当地保留的“非遗”手艺,还有当代美术展示和民谣乐声,古与今的融合,让这里别具一格。

  你可以说,即墨古城是个“非遗”展区,保留了实物传承的榼子和葫芦烙画,也保留了精神文化的即墨柳腔和大鼓书;也可以说,古城是个民俗博览园,这里有秧歌、茂腔,也有“福禄寿财”巡演,更有即墨文庙和财神庙。

  如果你来,也会情不自禁爱上这座有生活温度的古城!

  即墨古城项目“精细化、生态化、人文化”的规划建设理念先进;既尊重历史,又服务现代,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所以它具有活力,可以持续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使古城生活更舒适便捷,令人流连忘返。

  ——中国建筑学会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原国际建筑师协会理事周畅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