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突破20万大关 赴韩留学为何热度不减?

2024-09-19 17:32:3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朱晓娟

大众网记者 朱晓娟 通讯员 一丹 青岛报道

出国留学作为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重要构成,在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进文明文化交流互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韩媒《朝鲜日报》教育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以留学或进修为目的的外国留学生数量首次突破20万大关,比2023年增长15%,并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中国大陆留学生是赴韩留学的主力军,占比高达55.2%,也就是说,共11.2万人选择韩国成为留学目的地。此外,越南、日本、蒙古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学生也纷纷加入到这股留学热潮中。

梳理原因后,不难发现,赴韩留学得以热度不减的背后主要有三大优势构成:

一、国际认可度高

韩国QS排名前100的大学共有5所,QS排名前200的大学共有7所。分别是首尔大学、韩国科学技术研究所、延世大学、高丽大学、浦项科技大学、成均馆大学、汉阳大学。根据2024年亚洲大学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延世大学、韩国科技院(KAIST)所有其他大学都名列前茅。韩国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无论在学术实力、研究成果和国际化方面都表现出色,作为小语种国家吸引了大量海外优秀学生和学者前来交流、研究。

ea7fadbfa9c055bb5aea687ebcf7e93d.jpg与国内大学的排名位次对比

二、申请门槛低

韩国留学采用申请制,整个流程大约需半年时间。大多数学校为每年的3月和9月两个入学时段,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申请时间。韩国留学的申请过程也相对简便,学校主要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语言能力,部分院校和专业会设置面试。

此外,韩国政府高度重视留学教育的发展,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留学促进政策,为国际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和优惠的留学环境。这些政策包括简化签证申请流程、加强国际学生服务等,有效提升了韩国留学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另外,部分学校甚至对中国留学生免韩国语言能力等级测试(TOPIK)入学,并在入学后提供中韩双语教学,大大提升了中国留学生前往韩国留学的信心。

fd81342846ca85a62626357af0f72fb2.png自习室

三、性价比高

韩国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留学费用相对较低。根据学校与专业的差异,本科学费大约在2万元到5万元人民币。若学生未获得奖学金且无兼职工作,加上生活费及其他各类开支,本科年度费用大约为10万元人民币。

同时,韩国各大学均设有丰富的奖学金制度,以学费减免等形式发放,涵盖30%、50%、60%、100%不等的减免额度。留学生在入学时可根据自身申请排名自动获得入学奖学金。自第二学期起,根据成绩排名申请更高额度的奖学金。

心理咨询室

四、专业选择多

韩国的大学以综合性为主,其专业设置涵盖广泛,包括人文学科、政经领域、半导体技术、计算机科学、船舶制造、纺织技术、家用电器、汽车工程、艺术领域、体育学以及医学等专业。这些专业的水准颇高,并均对海外留学生开放。在大多数情况下,选择排名较高的综合性大学即可满足需求。

五、就学环境更便捷且适宜国人

韩国总体属季风气候,海洋性特征显著,与中国东部气候相差不大,适宜居住。且韩国普遍收入均衡,整体治安状况良好。与国内大城市相类似的是,摄像头更密集,社会面更稳定。

此外,韩国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24小时运营的便利店、图书馆以及夜间灯火通明的街道,都让年轻留学生感到舒适。

世宗大学校园环境

庆北国立大学校园环境

六、就业面更广

韩国的专业领域在IT、电子、汽车、机械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因此这些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大。此外,随着中韩经贸关系的不断深化,具备韩语优势的人才在国内市场也具有很大的竞争力。

另外,韩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投资不断扩大,对具备国际化背景和专业技能的人才需求日益旺盛。因此,韩国留学归来的人才在薪资水平方面通常具有较高的竞争力,吸引更多人才回流。

赴韩留学的热潮兴起,除了自身优势外,更与开放、包容的现代教育观念相符合。现如今,在越来越多家长的思想改观下,多元化升学路径的“信息差”不断被打破。很多家庭希望借助于国际留学避免国内教育竞争压力,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国际视野。

庆北国立大学预录取offer

为了帮助更多的学生圆梦世界名校,由国有投资平台山东省和晟投资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青岛即墨培文高级中学国际班现开设韩国(高丽、成均馆、世宗大、庆北国立)升学方向,配备资深中、外籍师资团队带教,强化语言学习的同时加深对留学国家的文化体验,并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开发选修课程和各类素质扩展社团,为学生提供“不参加高考、校内语言认定、直通海外知名大学”通道。

“直通世界名校,开启非凡人生”国际院校与即墨学子家长面对面交流会青岛即墨培文高级中学专场将于9月28日举行,名额有限,报名从速!

初审编辑:朱晓娟

责任编辑:苏昱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