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贷”乱象丛生 风险凸显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7-04-07 08:58:00
近年来,面向工薪族、高校学生等人群的“现金贷”异军突起,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发展最为迅猛的业务类型之一。但是,利率过高、野蛮催收、滥用个人信息等问题层出不穷,为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借款2000元,一周还款,利息100元。”记者在一款名为“大小贷”的手机软件上看到了这样的信贷产品。算下来,其年化利率高达260%。类似的贷款软件还有不少。
自腾讯2015年试运行手机“QQ现金贷”以来,现金贷一词开始流行。盈灿集团副总裁、网贷之家CEO石鹏峰告诉记者,现金贷是消费金融领域的一类产品,主要指期限短、金额小、没有明确用途的信用贷款产品。
之所以强调“现金”二字,是对应分期贷款而言。分期贷款是消费者在购买具体产品时产生的需求,资金直接打给商家,不经过消费者;而现金贷无明确用途,资金打给消费者,“真金白银”直接到手。在牌照管理方面,监管政策并不明确。目前,持有消费金融牌照、小贷牌照的公司以及一批P2P公司都在从事此类业务。
近年来,现金贷发展迅速。无论是腾讯、阿里、京东等巨头,还是大大小小的初创公司,都纷纷开展这一项目。记者发现,大公司的现金贷产品可贷金额更高、利率更低、还款期限长,而中小公司的产品可贷金额少、利率偏高、期限短。
石鹏峰表示,目前中小平台的现金贷产品,与美国的“发薪日贷款”类似,通常是指借款金额数千元、借款期限30日以内的信贷产品,面向社会中低收入阶层。根据研究机构“清流消费金融”的统计,目前我国“发薪日贷款”的至少有30家公司,包括搜狐、国美和拍拍贷等知名企业。
互联网金融研究机构“零壹财经”CEO柏亮告诉记者,国内现金贷主要面向的是月薪3000元以下的蓝领人群、刚开始工作的年轻白领人群和大学生群体。其中,发薪日贷款主要面向的是蓝领人群,其日常消费需求旺盛,却难以享受传统信贷服务,互联网金融由此获得了生存空间。
“百度指数”显示,在百度搜索“现金贷”关键词的用户中,男性占比80%,30岁至39岁的用户最多,占比46%。
现金贷产品虽然弥补了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让蓝领们拥有了享受信贷产品的权利,然而,诸多问题与风险也不容忽视。
首先,“现金贷”很大程度上游离于监管视野之外。对于准入门槛、监管部门、业务限制等,都没有明确规定。
其次,对于现金贷运营平台来说,要面临骗贷风险。石鹏峰表示,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尚不成熟,平台必须通过多个维度、多种手段进行反欺诈甄别。
第三,部分中小平台设置的信贷利息过高,与高利贷无异,不受法律支持、保护。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平台故意将利息水平设置得极低而提高费用,甚至费用是利息的10倍多,是在打政策的擦边球,依然属于违规行为。
第四,部分中小平台滥用个人信息进行催收。饱受指责的“裸条”事件其实就是现金贷的乱象之一。出借资金的平台滥用借款人信息,向借款人好友发送借款人照片,以此威胁还款,是不正当的商业行为。
“现金贷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是高利息、违规催收等行为是不合规的,也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说。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表示,对现金贷不宜“一棒子打死”,应允许其具有一定发展空间。与此同时,监管政策应不断完善,进一步明确监管部门、准入门槛、业务红线等,将行业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责任编辑:李嘉宾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