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投16亿农村试点养老制度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 2013-07-23 14:25:00
原标题:青岛投16亿农村试点养老制度 全市240万人参保
青岛投16亿农村试点养老制度全市240万人参保
青岛投16亿农村试点养老制度全市240万人参保
年轻时,她也曾面朝黄土背朝天、整日土里刨食,也曾想过老了、干不动了该咋办,也曾有过老无所依的顾虑;如今的她,不愁吃不愁喝,串门打牌乐无忧。也许,薛家岛街道四社区居民薛大妈的生活样本,无法代表全市数十万农村老年人的真实生活,但作为青岛最早一批享受到新型农村社区福利的老人,薛大妈的后现代生活,代表着一类可能,一种趋势,一个方向,更是一个目标。“建设新农村,道路很长,我们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就像薛家岛街道四社区书记薛洪启所言,新农村建设最终要让农民受益获利,而其中最受关注的,无疑是农村养老问题,“老有所养,这是古人给我们定下的目标,可以说,通过新农村建设,我们这里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
起床先到社区溜一圈
尽管已经有将近10年没有种过地了,但过去务农的生活经历让薛大妈至今还保留着早睡早起的好习惯。这不,一大早薛大妈就起床了。“以前我们这里叫薛家岛四村,主要依靠种植玉米、花生和其他农作物谋生。”提起过去的生活,薛大妈多少有些唏嘘,由于当地的土地非常贫瘠,而且村子又远离海岸,所以薛家岛四村当初是有名的穷村,就连村里的年轻人找对象也成了大难题。“那时候我们一家四口住的是平房,最怕刮风下雨,当时就盼着能住上楼房。”作为我市最早启动新农村建设的村庄之一,薛家岛四村于2005年8月份正式启动旧村改造工程,并于2008年11月全部顺利回迁。这下,薛大妈的生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一家分了四套房子,我和老伴名下两套,大女儿和小女儿各一套。”薛大妈说,终于住上了楼房,圆了她多年的梦想。
下楼以后,三三两两的社区居民都已经在社区里遛弯、健身了。“都是老农民出身,大家都是早睡早起,起床以后,一半都是先下楼来活动活动。”薛大妈说,薛家岛原先一共有五个村子,他们四村跟五村、六村紧挨着,住进社区以后也是楼挨着楼,在社区里见到的几乎都是熟人或亲戚。在社区服务中心前面的广场上,许多人正在打太极拳,记者看到,其中既有上年纪的老人,也有一些年轻人。
坐隧道车到团岛买海货
在社区里溜了一圈以后,薛大妈招呼了三五个邻居,打算过海,到团岛农贸市场买点海鲜。“住在薛家岛的人,谁不喜欢吃海鲜啊?”薛大妈说,她几乎每天都要到团岛农贸市场去买海鲜。今年正60岁的薛大妈已经享受养老保险好几年了,如今她每个月能领到1980元养老金。薛大妈告诉记者,按照社区里的规定,妇女自50岁开始领取养老金,男性从60岁开始领取,如今她和老伴的养老金加起来将近4000元,手头很宽绰。
走出社区大约5分钟,薛大妈和姐妹们就来到了隧道7路的公交车站。“开通了隧道公交,可方便我们了,去趟青岛市区别提多方便了。”薛大妈说,坐着隧道7路或8路到团岛市场,来回一趟路上只需要花不到1个小时。
社区中心打起“黄岛够级”
在团岛买了点海鲜和蔬菜以后,薛大妈就急急忙忙往回赶。薛大妈说,现在大家伙都愿意到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在那里打够级最热闹了,去晚了就没有地方了。
早晨9点多,急忙回家放下东西的薛大妈赶到社区文体中心,这里已经凑齐了一桌够级。薛大妈说,社区里光文体比赛就有十多项,知识竞赛、门球比赛、秧歌大赛、老年舞比赛……这些都离不开社区文体委员薛敬蕊的辛劳。“我们社区的活动是挺多的,这也是社区党委的硬性任务。”薛敬蕊告诉记者,随着村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对于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家过上城市生活了,但心态未必能一下子适应城市生活。”为了不让高楼大厦束缚住居民,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社区每年都要投入几十万元,用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楼下邻居送来小豆腐
住进了高楼,水泥砖瓦却并没有成为乡里乡亲之间的情感隔阂,在薛大妈看来,大家还是好得跟一家人似的。
这不,刚吃完中午饭,薛大妈楼下的邻居就端着热气腾腾的小豆腐上门了。“上次老二家给我送的还没吃完了,你这又送来了?”薛大妈赶紧把邻居迎进门,茶水、瓜果伺候上以后,两个人就拉起了家常。“整个社区一共才1500多口人,老的小的基本都认识,叫不上名字也混个脸熟,来个外人大家都能看出来。”薛大妈说,每天下午她一般就不出门了,等着社区里的邻居串门子。
言谈中,记者了解到,住在四社区的居民还享受着一份特殊的社区福利补助。薛大妈说,凡是社区居民每人每年都能领到500元福利补助,端午节100元、中秋节100元、春节300元。除此之外,三节还将发放米面油及杂粮、蔬菜和海鲜等。
在幸福村里,时光总是过得飞快,转眼,薛大妈的小女儿下班回家了。“这就走了?我特意让闺女买的菜,留下来吃饭吧。”辞谢了薛大妈的盛情之后,记者起身离开这座新时代的农村。也许,这里已经看不到耕地、农具,但从社区居民的淳朴、闲适和善良当中,记者却体味到了不同于城市生活的那份热情和真诚,也许,这就是新农村建设更给中国农民带来的最大的幸福吧。
农村养老制度青岛走前列
我市试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成效显著投入16亿覆盖240万人
说法:
“老人稳则农村稳”
“让年轻人有工作,让老年人有依靠,让孩子们有学上。”在薛家岛街道四社区书记薛洪启看来,建起新型农村社区、让平房变楼房,还只是新农村建设的初级阶段,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建设新时代的幸福村,其中养老及幼教显得尤为重要。薛洪启认为,在农村社会结构当中,老人扮演着保障家庭稳定、社区和谐的重要角色,这跟城市里的情况有很大区别,而在农村养老方面,我市已全面实施养老保险制度,在保障农村老人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之上,如何让老人活得有滋有味则是新的课题,“我们社区的经验就是,让老年人活得精彩,社区就会更加和谐、安康。”
政策:
青岛特色养老模式
根据青岛市民政局的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青岛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32.7万人,占总人口的17.3%,老龄化程度,位居全国第四位。建立健全养老体系已经非常迫切,而农村养老制度的建设更是迫在眉睫。而在农村养老制度建设方面,青岛开创出了具有超前性的独特养老体系。记者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处了解到,自2010年开始,青岛就启动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而与国家层面所推进的新农保或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独立模式不同,青岛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将两者“合并实施”,将两种养老制度的优势及灵活性合二为一。
数据:
全市240万人参保
农村养老是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投入的。记者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处了解到,自2011年6月,我市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之后,2012年又大幅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从之前的55元/月,提高到110元/月。全覆盖加稳增长,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当中,根据统计,自此项工作启动3年以来,地方财政已投入近16亿元。到目前,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40万人,待遇发放人数91万人,养老金发放率100%。
责任编辑:祝新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