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年报陆续出炉 “躺着赚钱”一去不复返
来源:新华网 作者:王涛、王淑娟 2014-03-27 16:31:00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绩的冲击究竟几何?随着上市银行年报陆续出炉,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的“旋风效应”逐步显现。
根据多家上市银行披露的2013年业绩来看,互联网金融的“侵袭”带来的“金融脱媒”、变相利率市场化等冲击,的确给银行业绩带来一定的压力,再加上民营银行试点即将拉开大幕,存款保险制度等制度建设稳步推进,这或许意味着在多重因素冲击下,未来银行业步入“大考”,“躺着赚钱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银行净利润增速显疲态
“在互联网金融竞争加剧、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监管强化及资本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主要依赖利差收入的国内银行在2013年的业绩已略显疲态,银行净利润及净息差增速已开始回落。”德勤在最新研究报告中称。
尽管净利润规模依然可观,但银行净利润增速下滑的步伐依然难挡。
中国农业银行25日率先拉开了国有大行的年报披露大幕,农行去年共实现净利润1662.11亿元,虽同比仍增长14.5%,但与2012年19%的净利增速相比下降明显。不过,随后发布的中国银行去年净利同比增长12.35%,逆势提高0.96个百分点。
股份制银行中,平安银行去年实现净利润152.31亿元,增幅为12.72%,相比2012年的30.39%跌去了一半。浦发银行2013年实现税后净利润409.22亿元,增长19.70%,相比2012年的25.29%也出现下滑。
据申银万国测算,上市银行2013年净利润同比增长将下滑至11.1%左右,明显低于2012年,而16家上市银行据统计2012年的这一数据为17.36%。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受利率市场化程度加深、经济增速放缓、监管规范增强、同业跨业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2013年商业银行运行的景气度显著下降。2013年银行业生息资产规模扩张放缓、净息差收窄、拨备增加,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都出现明显放缓。
互联网捋银行业“虎须”
2013年被视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巨头,对传统银行业务展开了“虎口夺食”的争夺战,有人形容,“传统银行被互联网金融撞了一下腰”。
确实,从理财、保险、基金、小贷到虚拟信用卡,再到民营银行试点筹备的首批“入场券”,互联网草根金融俨然上演了一出“颠覆”大戏。
去年以来,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发行迅猛,一定程度上造成银行存款大幅流失,国有大行也开始提高存款利率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而央行公布的今年1月份信贷数据显示,人民币存款骤减近万亿元,同比2012年少增2.05万亿元,说明互联网金融正在蚕食银行的传统领域。近期四大行相继调低支付宝快捷支付额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
记者发现,即便是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国有大行,在其2013年的年报中也开始出现“互联网金融”或者“网络金融蓬勃兴起”等表述。
交通银行预计,2014年我国上市银行净利息收入和营业收入增速将分别下降至9.0%和10.7%左右,行业净利润增速可能下降至8.3%。
或许,随着存款利率波动限制逐步放开、存款保险制度渐行渐近,民营银行试点即将落地,金融机构破产退出机制也有望出台。在金融变革的大趋势下,尽管银行依然会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躺着赚钱的好日子”将一去不复返。
银行努力搭上“互联网金融这趟车”
面对来势汹汹的互联网金融,银行业正努力搭上这趟车。
平安银行年报显示,该行2013年已和多家互联网企业进行合作,陆续推出包括贷贷平安商务卡、口袋银行2.0、社区模式发展、票据金融等一系列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与服务。
“互联网金融崛起让传统金融机构遭受到压力,但这种压力恰恰是传统金融机构自身改革的动力。”农业银行副行长李振江说,农行正在打造移动社交,探索农产品直销等电子化社区,推进物理网点转型等。
作为国有大行之一的中国银行,也明确把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网络银行建设作为重要战略。中行副行长祝树民认为,互联网金融提高了金融体系资源配置的效率,满足多层次市场的需求,为商业银行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
中国平安集团总经理任汇川表示,目前互联网对于金融的颠覆依然停留在第一个层面,比如营销渠道和客户体验的改变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形态根本性变化将是下一波比较大的冲击,但这个过程不是无限的,传统金融的线下以及金融风险甄别和风险定价的核心技能、核心竞争力依然很有效。
“别老以为互联网金融动了传统金融的奶酪,银行和互联网并不是完全对立的,银行也是互联网的受益者,经过互联网的武装,银行的发展前景会更好。”浦发银行行长朱玉辰说。
责任编辑:安玉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