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张环卫工人夫妇手捧心愿卡,呼吁大家过年少放点鞭炮的照片在微博、微信上被网友广泛转发。许多网友表示被环卫工心愿打动,但也有些人觉得拿环卫工说事是种道德绑架,甚至晒出“卖鞭炮大爷”的照片进行抵制。
笔者了解到,照片中的环卫工夫妇是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的环卫工人,发起人是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燕沟社区网格员李荟。
一张原本带着温馨提示的照片,不曾想却引发了一系列的舆论反应,且呈两极化的极端趋势。一方面,很多媒体和明星或网络大V纷纷转发,希望通过这个小小举动,能为环卫工减负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同时又能改善空气质量,何乐而不为?另一方舆论场,是以“道德绑架”为由的抵制,甚至还引出一系列“请不要坐火车,乘务人员也想回家”之类的极端化恶搞语言,通过这种形式表达自己对该观点的不认同以及对“被绑架”的不满。
环卫工通过心愿卡的形式呼吁亦或是感召少放鞭炮,看似是众人聚焦于底层环卫工人这个角色,满足他们的一个小小“夙愿”,更何况此举对改善空气质量也是有益的。这种表达方式也许不是那么完美,“道具”也好,“炒作点”也罢,但它只要引发人们关注并并身体力行地少放鞭炮,至少其作用是积极的。
相比于那些高呼“被道德绑架”,鸡蛋里挑骨头式的恶搞“请不要坐火车,乘务人员也想回家”之类的极端化语言,并将其夸张到极致的这部分人,由于参与门槛低,受众广,打着道德的名义,披着“娱乐至上”的外衣,以道德的名义戏谑,已经发展为一场全民参与的“网络狂欢”。笔者看来,这群人在这件事情上,更值得反思。
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曾指出,在娱乐化心态里,一切严肃的都被搞笑、一切高尚的都被消解、一切深刻的都被戏谑。是否具有娱乐性成为评判的唯一指标。表面看来,泛娱乐化打破了一本正经、打破了高高在上、打破了主流权威,给人一种众生平等、集体狂欢的美好感受,但实际上,泛娱乐化遮蔽了对重大问题的深入探究,破坏了对严肃问题的深刻思考,使整个社会在智识上和审美上都趋于浅薄与平庸。
的确,公共意见的表达是社会现实的一种折射,突出反映了当前社会语境下的各种矛盾,以及公众在遭遇矛盾时所产生的宣泄,不满和抗拒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种宣泄的确可以起到刘易斯科塞笔下的“安全阀”的作用,成为缓解社会冲突和压力的工具。但一旦这种意识的投射超越了公共的理性,就有可能会导致对抗性的矛盾或“工具性”的冲突。
娱乐也好,戏谑也罢,笔者看来,所谓的心愿卡,所谓的底层的环卫工人,并非是一种强迫性的“道德绑架”,而是对文明呼吁和感召的一种方式。更可况,环卫工人的“夙愿”只是请求人们少放鞭炮,并非是禁放鞭炮,对“传统习俗”的消解更是子虚乌有。
在这个“人人都是麦克风”的自媒体盛行时代,触手可得的话语权,不要沦为泛娱乐化语境中的戏谑的工具。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上,是否更值得我们反思?(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