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楼借老楼宣扬俭朴,意外中有多少人为?
来源:大众网 2014-08-08 11:01:00
作者:刘立峰
2009年12月,有中央级媒体刊发报道,颂扬安徽凤阳县数十年没有搬迁办公场所,把钱“花”在了民生上。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在上述报道的8个月前,凤阳县就已经在破土动工兴建新办公楼群。当地官员表示,此次报道并非有意策划,而是一次意外。(8月5日 光明网)
笔者查看了2009年12月4日两家中央媒体发表的文章,虽然两篇文章标题不同但内容基本相同,相关图片也是一样的。其中的凤阳县委、县政府办公楼为四层楼房,而民政局与信访局皆为普通砖瓦房,但也颇具明清风格,远比普通民居好。不过,相比这两年媒体广泛报道的卢氏、灵寿、临澧、通城简朴县委大院和老旧办公楼,2009年12月4日两家中央媒体的两篇文章并没有引起多大关注。正如凤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亚洲所说,在新行政中心开工建设8个之后媒体报道凤阳的简朴办公楼纯属一次意外。
凤阳的确是个充满意外的地方,600多年前,这里曾经有一位讨饭的朱元璋意外做了皇帝。1978年11月24日深夜,18名小岗村农民召开秘密会议,签了份集体土地包产到户协议,并冐着坐牢危险按下了红手印,却意外成了中国农业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开创者。不过,意外的是,做为中国农业改革的先驱,小岗村却一直没有脱贫致富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样板。直到2004年,安徽省财政厅优秀年轻干部沈浩积极响应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干部到小岗村担任了党支部书记,他勇敢地打破了小岗村视为伟大光荣的农业“大包干”形式,土地流转后以合作社模式培育葡萄特色产业经济,当年人均增收2000元,并修通村里水泥路,建成大包干纪念馆,发展旅游业,让农民搬进楼房。两任村官结束,小岗村村民两次按下红手印挽留沈浩,但可惜沈浩2009年11月因过度劳累突发急症逝世,年仅46岁。
2009年底,正是沈浩的意外逝世与模范事迹吸引来众多中央媒体前来凤阳报道,随之出现了所谓的新行政中心开工建设8个之后媒体报道凤阳的简朴办公楼的“意外”事件。那么这真的是意外吗?正如今天全国一片声讨豪华楼堂馆所“敏感”的时期,凤阳不希望媒体对凤阳县政府大楼进行采访报道一样,所谓当年的“意外”更多是为宣传凤阳光辉形象而人为默许顺便“加个班”的,如果当时宣传部门能为凤阳的长远形象负责,毫不隐瞒地向中央媒体记者讲明实情:新办公楼已开工8个月了,一年后就将搬迁入驻。那么中央媒体记者还会自讨没趣,自打耳光吗?
不论是讨饭的朱元璋做了皇帝,还是18名农民勇敢地按下“大包干”的红手印,还是沈浩的坚守与奉献,劳累与逝世,所谓的这些意外更多诠释着这些事件主人公的锲而不舍,敢于实践,勇于承担,而回首2009年新楼以旧楼宣传简朴之“意外”,又有谁勇于承担了呢?
凤阳新行政中心共有13幢办公大楼,所有的建筑统一是灰色,大部分办公楼只有3层,呈明代建筑风格。工程总造价为4856.36万元,资金来源是政府财政收入,大楼的建筑面积有18918平米,但使用面积仅有7000平米不到。看到这里,笔者再次发现了许多“意外”,按1999年中央下发的《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计算,超标的11918平米是当初省发改委审批之内的吗?媒体资料均没有说明新行政中心占地面积多少亩,那么,这些“意外”又是谁在人为刻意呢?
http://www.dzwww.com/dzwpl/sz/201408/t20140807_10796990.htm
责任编辑:徐丽丽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