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敢当时评

“瓷饭碗”更要好好端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lyssicy   2014-07-04 09:55:00

关键词: 饭碗 瓷饭碗 金饭碗 本领恐慌 公职人员

  7月1日,国家《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把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确定为“合同关系”,打破了终身制。与此同时,多个省市推出公务员改革新政,逐步建立健全退出机制。昔日的“金饭碗”、“铁饭碗”变成了“瓷饭碗”,让吃上公家饭就等于进了“保险箱”的思维定式成为“过去时”。

  “金饭碗”变成“瓷饭碗”,杜绝了少数公职人员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视为“养老院”的懈怠思想,有利于祛除“官本位”桎梏,一改公职人员的“官”念,回归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位”;打破终身制、引入竞争淘汰制,畅通了进出渠道,更利于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增强比学赶超的竞争意识,从而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广大公职人员应理性对待改革,切实转变传统观念,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感恩之情、对本职工作的敬畏之心,端好、端牢手中的“瓷饭碗”。

  多盛茶 少盛酒

  茶与酒都是待客之礼。茶,清心优雅,几分清苦,饮了,卧听萧萧竹雨,思民间疾苦,与天下同忧同乐。酒,火热浓烈,饮后,虽有大江东去、煮酒论英雄的豪情,更多的却是短暂虚幻的迷离。俗话说,端谁的碗、服谁的管。公职人员手中的“饭碗”是群众给的,手中的权力是群众赋予的。“瓷饭碗”里是盛茶还是盛酒,是时刻装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扎实苦干,还是沉醉于花天酒地、觥筹交错的享乐中不能自拔,是每一名公职人员须用良心和行动做出的选择。只有把群众放在心里,群众才会把我们留在台上;只有把群众捧在手心,群众才会让我们的“饭碗”端的更牢。多盛茶、少盛酒,就是要求我们常端大碗茶、少端高脚杯,不为物役、不为酒伤,将宗旨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心与群众交朋友、结亲缘,用心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

  多盛水 少盛油

  水,就下,润物而不争;油,媚上,混沌而不容。水可使不洁者变洁,油则相反,能让洁者而不洁。亲民爱民,是舟水之谊、鱼水之情;官气十足、圆滑世故,便成了“官油子”。公职人员本是“清贫”一族,但不少人手中的“饭碗”却油污混杂、“油气”十足。油从何而来?揩公家的油,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旅游,大到差旅费,小到个人家里的水电费,公私不分、统统报销,可谓油水多多;揩群众的油,门难进、脸难看,办个公事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本着有权不用枉做官的“指导思想”胡作非为,肥了自己的腰包,却“瘦”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碗上有油花,必定端不牢、端不稳。作为公职人员,要以敬畏之心对待权力,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不以权谋私,不搞权钱交易,不沾染不义之财、不正之利。同时,要以身作则,不耍油腔滑调,从“润物细无声”的奉献中体味幸福真谛,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真正做到作风正、工作实、生活俭、纪律严。

  多盛粮 心不慌

  “能力不足”是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四大危险”之一。面对新情况、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爆炸”、“本领恐慌”已成为许多公职人员的真切体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学习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是进步的起点。“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无论一个人、一个团体,还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只有不断学习,获得新知,增长才干,才能跟上时代,克服“本领恐慌”。作为公职人员,要常怀“能力不足”的忧患意识,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成长责任,“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带头更新知识,勤奋思考探索,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努力学习新知识,增强新本领,履行新使命,完成新任务。

  多看自己碗 少瞧他人锅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常常用来比喻做人做事缺乏定力、心浮气躁。的确,当今社会,发展变化快、新奇事物多,人们受环境影响,难免为流俗所挟。特别是一些公职人员,在处尊养优、“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稳定环境”中更易滋生浮躁情绪,缺乏埋头苦干的定力。有的攀比跟风,喜欢与老板比、与高管比,在金钱上比出了失落、自卑和彷徨;有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想法多、主意多,一会儿一个花样,朝令夕改、顾此失彼;有的“官”念强烈,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认为自己“进步”不如别人快,总想着加官晋爵,一味找门子、攀高枝。多看自己碗、少瞧他人锅,需要咬定青山、心无旁骛的定力,需要秉承埋头苦干、勇于牺牲的优良传统,需要发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奉献精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抗得住干扰诱惑,按照总书记“三严三实”的要求,安心、安身、安业,踏踏实实走好人生每一步。

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4/0703/c241220-25234822.html

初审编辑:周传金
责任编辑:徐丽丽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