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耕耘结硕果 粮食生产焕新颜

2019-09-23 17:12: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王熠

  编者按:

  回望过往70年,无数激扬的文字、动人的影像,写不尽、绘不完青岛70年的辉煌历程。大众网·海报新闻联合青岛市统计局,推出《数说青岛70年》专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青岛市社会、经济、民生等方方面面的发展,以数字的形式准确、直观地展现出来,以此为纵览青岛70年来的建设成就,开辟一个精准、直观的新视角。

  大众网·海报新闻青岛9月23日讯记者 王熠 通讯员 种玉金)记者从国家统计局青岛调查队了解到,粮食安全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70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中央、省一系列农业政策,始终坚定“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这一中心思想不动摇,严格执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积极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落实种粮直补、良种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保耕地、兴生产,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日益增强,不断跨越新台阶。

  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青岛粮食生产的主要成就

  (一)粮食种植面积保住基本底线。新中国成立70年来,青岛粮食生产从种植面积上看,经历了一个前减后稳的过程。青岛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从1949年的84万公顷减少到2018年的48.11万公顷,下降了42.7%,年均降幅0.8%。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03年,受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的影响,青岛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2003年降到70年来最低点,为36.05万公顷。随着2004年免除农业税和粮食直补政策的实施,农民种植积极性进一步被激发,青岛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步回升,保持在40万公顷以上,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保持在67%左右,粮食种植始终占据农作物种植的主导地位。

  (二)粮食作物平均亩产大幅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较低,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很低。1949年全市粮食综合平均亩产仅57.4公斤,84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所生产的粮食仅相当于2018年48.11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产出粮食的23.3%。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粮食种植结构的不断优化,青岛粮食单位面积产出水平不断攀升,到2018年,青岛粮食综合平均亩产达到429.7公斤,比1949年提高372.3公斤,提高了近6.5倍。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农业科技广泛应用,为粮食生产的全面发展注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有力地推动了粮食生产的蓬勃发展。从1978年到1998年,短短二十年,青岛粮食单产增加了236.7公斤,年均增长4.2%。

  (三)粮食总产量保持稳定增长趋势。70年来,粮食生产历经新中国成立不久的波折与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青岛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72.32万吨,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90.09万吨、十八大初期的270.73万吨,直到2018年的310.10万吨,70年间增长237.78万吨,平均每年增长3.45万吨,年均增长2.1%。其中70年代粮食总产量突破100万吨关口,1979年继续增产突破200万吨关口,到了1991年粮食总产量突破300万吨关口。从1949年至2018年青岛市粮食总产量变化情况图中可以看出,90年代末期青岛粮食生产达到顶峰,之后受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强烈冲击,加上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的现实驱动,2003年粮食总产较低,此后,随着中央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农业技术不断发展,农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粮食总产量重回300万吨关口。

  二、青岛粮食生产呈现五大特点

  (一)良种普及率不断提升。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石,直接体现了农业科技和生产力水平。从1949年到2018年,青岛市粮食播种面积由84万公顷降至48.11万公顷,减少了42.7%,但是全市粮食总产却增长了3倍多,粮食单产增长了6.5倍左右。特别是在自然灾害频发、生产成本持续增加的背景下,青岛市粮食总产量能一直保持在300万吨左右的较高水平,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青岛市加快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扶持本地企业做特做优、做大做强,鼓励国内外知名种企在青岛设立研发中心和育繁基地,先后建成了20万亩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引进农作物新品种一百多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

  (二)机械化耕作覆盖面加大。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机械,青岛各级政府积极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改善农业生产装备,推动了全市农机总动力快速增长。新中国成立70年来,青岛市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57年的0.22万千瓦增至1978年的75.45万千瓦,到2018年达到了738万千瓦;2018年全市农用拖拉机21.6万台,比1957年增长3660倍,比1978年增长接近13倍;2017年全市大、中型机引农具11万台,比1957年增长1099倍,比1978年增长接近10倍;2018年全市机耕面积35.92万公顷,机械播种面积57.81万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4.5%。农机标准化作业程度明显提高,集收获、耕整、播种于一体的机械化复式作业应用范围扩大为粮食增产提供了有效途径,全市粮食生产能力得以增强。

  (三)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明显。水是农业的基础,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青岛“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和水资源匮乏的地理条件,让全市农民祖祖辈辈都“靠天吃饭”。为了改变这一现状,70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每年政府的工作重点,加大投入兴修水利,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全市共有机电井13.7万眼,比改革开放初期增加11.6万眼,增长5.5倍,拥有排灌机械23.3万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为农业提效、粮食增产提供了保障。随着喷灌等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青岛市有效灌溉面积持续增长,由1978年的27.7万公顷增至2018年的33.1万公顷,增幅达到19.5%,特别是2003年之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四)化肥使用量冲高后回落。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粮食的“粮食”,但化肥过量、盲目施用等问题,也带来了成本的增加和环境的污染。青岛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理念,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青岛的化肥施用量呈现先快速增长、达到峰值后保持稳中有降、持续下降的趋势,逐步走上了减肥增效、高产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1978全青岛市化肥施用量仅有3.64万吨,至1995年全市化肥施用量猛增到31.45万吨,随后长时间保持在30万吨以上。自2008年以来,由于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全市化肥施用量逐年减少。

  (五)农业科技驱动持续增强。近年来,青岛市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已经成立了由青岛农大、市农科院等市属和驻青农业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家单位共同合作的青岛市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每年组织农业专家和技术指导员深入生产一线,进行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新技术推广。此外还启动了现代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互联网+现代农业”技术示范等协同创新任务。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