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
编辑按:炎炎夏日,劳动最美。今年的三伏天,比天气更火热的是人们的工作激情,特别是在最基层的工作一线,人们头顶烈火,滴滴汗水汇成城市进步的激流。在这个火热的夏天,大众网记者走进各行各业的一线劳动者,记录他们工作的酸甜苦辣,体味幸福的味道和奋斗的快乐。
制作工具“窝窝子”和煮熟的土豆。
大众网青岛7月27日讯(记者 潘超 见习记者 樊蓉)7月26日下午17时许,在青岛金沙滩啤酒城博览小镇的“东西协作,山海情深”甘肃陇南武都特色美食展馆门前,阵阵“砰砰砰”的捶打声,吸引了金沙滩啤酒城内游客的驻足,一位中年男子顶着酷暑,手持长柄木锤,在一个长约1.5米的木墩子中捶打着一堆煮熟的土豆,制作着来自陇南武都的特色美食,他就是来自武都的厨师郭新社。
47岁的郭新社正在制作的是当地的特色小吃,叫“洋芋搅团”,所谓洋芋,就是我们口中的土豆。食之鲜,品之美,郭新社利用一天中最炎热的午休时间制作洋芋搅团,为的是能给前来品尝的游客提供最新鲜的家乡美食。
现场捶、搓土豆。
洋芋搅团看着只是一碗简单的小吃,但做起来比较复杂,需要经过洗、煮、剥、晾、打、调多道工序,其中“打”是最关键的。郭新社一边捶打、揉搓土豆,一边向记者介绍着他手里的工具,“我现在用的工具是木槽跟木槌,木槽重60斤,木槌重30斤。在我们那里也叫‘窝窝子’,是用桦木制成的,因为桦木捶起来不掉木屑,专门从陇南运送过来的,就是为了给当地人尝到最地道的陇南美食。”苍劲有力的手挥动着木槌,一挥一落都有着固定的距离和适度的力道,随之,额头上汗水也被“捶打”出来。
据介绍,制作陇南小吃的所有材料都是从武都带来的,本次参展,郭新社从陇南当地带来了1600斤土豆,用来制作武都美食。“砸土豆也是一个技术活,不能只讲力气。做洋芋搅团主要分搓和砸两种方法,搓的环节相当重要,如果搓得不好,最后也砸不出好筋道来。”圆滚滚的土豆在郭新社的一锤一搓下,渐渐变成了淡黄色的土豆泥,散发出土豆的清甜香气,每敲打一次后,土豆泥都会粘住木槌,逐渐变得半透明起来。锤子在郭新社的手中一挥一落,大约3分钟,用于做洋芋搅团的土豆泥就做好了。
“不辛苦,还是挺高兴的。想着能借助啤酒节这个平台,将我们的美食特色和美食文化展现给更多的游客和市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郭新社擦了擦滴落在脸颊的汗水,又开启了新一轮的“捶搓工程”。
为做好的洋芋搅团添加调料。
在本届啤酒节上,除了“洋芋搅团”、“漏鱼儿”“武都凉粉”等千里之外的甘肃陇南武都美食走进游客和市民的视野,当地的20多种特色农产品(橄榄油、花椒、蜂蜜等)还进行了现场展销。
展区的设立,也正体现了青岛西海岸新区与陇南的对口帮扶工作积极展开,“一直以来,黄岛发展集团积极支持参与扶贫事业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在本届啤酒节举办期间,为陇南武都区免费提供场所和各种设备用品等,让武都区的农特优产品和各色小吃提供参展机会,搭建一个推介新平台。同时,也是在品尝美酒的同时,不忘扶贫事业,如今,新区多家企业与武都当地农特产品企业展开了合作,销售额已达到了3000多万元。”青岛西海岸新区国内经济合作办公室副主任董汉胜告诉记者,近年来,新区多措并举,积极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帮助甘肃陇南武都区、贵州安顺开发区、荷泽定陶区等受援地实现精准脱贫,如期脱贫。
“在第28届国际啤酒节举办期间,我们将远在干里之外的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特色小吃:洋芋搅团、漏鱼儿、面皮、凉粉、炒煎饼和农特产品油橄榄制品、花椒、蜂蜜等进行集中展示,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陇南市武都区市场建设管理局副局长张应辉十分高兴地说,本次啤酒节的举办为武都区的特色小吃和农特产品提供了“走出来”的绝佳机会,为贫困地区的产品展销搭建了一个优秀的平台,让市民和游客在品尝美酒海味的同时,真切感受到“东西协作,山海情深”的情怀。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