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劈柴院

2017-10-26 15:43: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劈柴院诞生于青岛开埠之初,其最初建筑始于1901年,成于1902年。1904年,当局在此规划三岔小街,形成江宁路雏形。1922年,正式定名江宁路。此处最初曾有为大窑沟窑炉烧制砖瓦供应劈柴的市场,故习称劈柴院。劈柴院最初的市场活动类似如今早市,后出现固定常摊,20年代发展成全天候市场。30年代,劈柴院盖起一些二层楼房,商号和饭店云集。时青岛诗人刘筠在诗集《青岛百吟》中注释道:“劈柴院近中山路,最繁华之区……有说书场、百货摊、茶寮饭铺、肉肆酒馆,幅凑栉比。”老劈柴院是当时青岛名气最大的市井市场,也是当时青岛人最惬意的美食城。呈人字型的江宁路在中山路、河北路、北京路各有一进出口。主街上有元惠堂、李家饺子楼等众多饭店,其中10余家餐馆曾被编入30、40年代官方《青岛风光》《青岛指南》等刊物予以推荐。主街两侧是售卖水果、食品的商摊。北街店铺多为酒馆,两侧是售卖鸡、肉等熟食的摊贩。西街有糖果店和售卖瓜子花生、豆腐脑等的摊贩。绰号“乐子院”的老劈柴院还是当时青岛的大众游乐场,容纳了分布在戏院、茶社和露天里的说书、唱戏、杂耍、戏法、皮影、拉洋片的以及放电影的等各种江湖把式。1933年《青岛指南》记载,当时曾有王教顺说书场等5家说书场和唱西河大鼓的泰清茶社等4家茶社。相声大师马三立,著名演员新风霞,著名评书艺人葛兆洪、王宝亨,山东快书代表性人物高元钧、杨立德,琴书代表性艺人李金山、高金凤均曾在劈柴院演出并开始成名。解放后,劈柴院艺人和摊贩随着“三大改造”离开劈柴院。90年代开始,劈柴院逐渐褪去往日喧闹。2009年4月,改造后的劈柴院重新开业,恢复了美食和传统曲艺表演等功能,2012年被确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