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北区积极探索老工业厂房改造利用新模式

2017-11-15 13:53: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市北区委书记 郑德雁

  市北区位于青岛市主城中心,面积6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8万,是传统老城区、老工业区。近年来,市北区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着力推动老工业厂房转型再造,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初步探索出了老工业厂房改造和工业遗存再利用的“两树两鸟”模式。
  一、“凤凰涅槃”——理念转变带动顶层谋划
  工业遗存要真正融入城市建设和发展,不能简单粗暴开发,或一拆了之。新一届区委区政府转变理念、科学规划、综合施策,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加快老厂房等工业遗存重获新生、“凤凰涅槃”。一是全面摸排。把摸清家底作为首要任务,开展全区闲置厂房大摸排行动。目前全区共有面积较大且闲置、低效利用的工业厂房28处,占地面积共计约915亩,建筑面积共计约51万平方米,并按照闲置、低效利用、搬迁、就地转型等类别实行分级管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利用。二是全程引导。为有效调动企业参与老厂房转型的积极性,有力避免象征性保护、简单式开发等现象发生,市北区充分发挥政府“这只手”的引导作用,通过做规划、拿意见、设基金、强服务、严监督等一揽子举措,为老厂房改造利用配置了详细的“路线图”“时间变”“责任书”。近年来先后把老厂房利用纳入新一轮规划修编、“十三五”规划,并出台关于促进就地转型的扶持意见等,多措并举,最大限度激发工业遗存的生命力。三是全力保障。在前期成立现代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基础上,今年初又调整组建了四大功能片区工委和管委会以及橡胶装备与制造等六大推进中心,作为区委区政府派出机构专门负责老厂房改造利用相关工作。今年以来先后开展了“责任落地年”等攻坚行动,建立了重大项目“清单管理、挂图作战”联动推进机制,确保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二、“老树新芽”——产业集聚拉动转型升级
  市北区是青岛现代工业的发祥地,纺织、橡胶、化工、机械等产业源远流长。在老工业搬迁改造过程中,市北没有一窝蜂、一刀切式地打造文创园项目,而是立足原有产业积淀和特色资源,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打造以橡胶谷、纺织谷等为代表的新旧动能转换的示范园区,努力再创传统产业新辉煌。一是抓住“微笑曲线”两端,延链补链。坚持以产业延伸和产业替代相结合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把握产业转型升级制高点,推进产业向中高端演进。针对橡胶这一传统强势产业,将老厂房转型升级为集研发、期货现货交易、中介服务于一体的“橡胶谷”,致力打造世界最具竞争力的橡胶轮胎产业链。截至目前,橡胶谷注册企业累计营收336亿元,累计纳税2.5亿元;天然橡胶现货交易中心累计交易额达4078亿元、累计交收量达22.34万吨,交易规模世界第一。二是抓好龙头企业支撑,聚能聚产。发挥好龙头企业吸聚资源、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小微企业共享制造、抱团发展。针对曾与上海、天津享有“上青天”美誉的“母亲工业”纺织业,按照“抓住纺织、延伸纺织、超越纺织”新思路,将原国棉五厂旧址打造成为“纺织谷”,摈弃过去简单的订单依托和加工制造,向产业链前段和服务贸易等价值链高端延伸。“纺织谷”通过青纺联、恩雅科技、中国功能性纺织品联盟等龙头,带动120余家中小企业入驻园区,涵盖纺织设计、色彩搭配、3D打印等各领域,形成跨界融合、集成创新、组团发展的良好业态聚合效应。三是抓牢“政产学研资”模式应用,长效常态。深化“政产学研资”五方在老厂房改造和新动能培育中共同参与、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协同作战,激活多方社会资源,形成持续长效的创新流。“橡胶谷”依托“五位一体”新模式、新体系,组建橡胶谷运营公司,先后与吉林大学、中科院应用化学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并引入了中化集团、怡维怡橡胶研究院等业内龙头企业,2个世界级、7个国家级和55家省市级的各类研发中心、实验室和科研机构顺利落地,橡胶老厂区迈上了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新里程。
  三、“腾笼换鸟”——创新引领推动功能再造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双创”政策的出台,“双创”基地、众创空间等平台载体,产生了大量的现实需要。为此,市北区抢抓时代发展和国家政策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腾笼换鸟”,探索将部分闲置厂房、景区等改造为“双创”平台,最大限度地盘活闲置资源和低效用地,有效破解了空间载体匮乏的硬约束。一是专业化。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引入产业巨头、知名运营机构等,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深层次、专业化服务。天幕城原是4A级景区,因经营不善,日益衰落。市北区回购改造后,通过引入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专业团队,将其打造成为“天幕创想小镇”,搭建起集创业服务、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上市辅导于一体的“双创”服务基地,目前已引入10多家合作机构和20余个项目资源。二是特色化。充分立足老企业的产业基础和品牌优势,聚焦明确的产业细分领域,通过错位发展,努力培育拳头品牌和特色产业。智立方国际科技产业园依托华通集团青岛手表厂厂房闲置资源,以“青岛金锚”手表老品牌复兴为目标,发挥“互联网+智能制造”的技术优势和青岛钟表总公司的产业特色,集聚了智能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的创客团队及企业50余家。三是生态化。通过推动老厂房向新平台、新载体的改造升级,老企业搬迁后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得到了有力解决,一个要素齐备、运营高效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正在市北逐渐由蓝图变成现实。目前市北有国家级孵化器7家,占全市的半壁江山;国家级众创空间9家,占全市的25%以上。以天幕创想小镇、智立方国际科技产业园为代表的一批“双创”平台,正在加快发展壮大,为老厂房改造、老动能转换、老城区转型发展,提供着强劲动力和有效解决方案。
  四、“铁树开花”——文化创意促动潜力释放
  老工业厂房的嬗变,不仅呼应经济转型、产业创新,更关乎城市文脉延续、品质提升。在改造利用的探索实践中,市北区坚持内涵式发展,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文化价值,深挖工业遗存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印记和城市记忆,让“锈迹斑斑的铁树”开出“产业之花”,走出了一条工业遗存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在工业遗存保护上,树立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理念,把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作为突破口,通过对建筑实体和文化内涵的双重保护利用,实现了工业遗产的重生。依托各类老工业厂房等闲置空间,在保持工业遗产原址原貌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修缮整饬,精心打造了以纺织博物馆、钟表博物馆等为代表的工业遗存博物馆,扩充了市北特有的博物馆群,也为广大居民、游客提供了展现百年青岛的文化橱窗和休闲旅游的新目的地。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发挥老厂房等工业遗存的文化潜力、产业潜力和发展潜力,加大新元素、新功能扩充植入,完善设施服务配套,重新考量各类老厂房对接城市新需求的种种可能性,推动历史遗存与现代产业和周边环境的有机融合。在“纺织谷”园区改造上,遵循经典与时尚融合碰撞的设计理念,保留大量过去的建筑风貌、生产痕迹、工业印记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设计风格和自由的创业氛围,先后吸引50余名设计师在此创业发力,也借此推动老厂区华丽转身,成为了充满怀旧气息和时尚元素的产业园区,昔日“锈带”正加速崛起为产业高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