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北区打造“创益工场” 广聚平安建设力量

2017-11-13 14:39: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中共青岛市市北区委政法委书记 刘新学

  去年以来,市北区通过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器——“创益工场”,培育一批高质量、能够承接政府职能的社会组织,有效激发社会活力,推动完善“党政主导、社会共治”的社会治理体制。2014年成功获选全国首批“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
  一、政府主导,打造硬件一流“孵化器”。一是搭好平台。2014年市北区政府投资400万元建成1400平方米社会组织孵化器——创益工场。专门注册成立市北区创益中心,对园区进行统一管理。园区采取“政府牵头建立、专业团队管理、社会力量支持、社会组织受益”运营模式,努力打造社会组织“三基地一平台”,即:社区组织的孵化基地、社会工作人才实训基地、社会创新的试验基地、跨界交流与资源整合平台,成为公益需求、资助、服务三方对接的平台,实现公益资源配置效率和公益价值的最大化。二是建好体系。向基层推广复制孵化技术和理念,探索建立区街两级社会组织孵化体系。在2个条件成熟的街道试点建立街道社会组织孵化园,在19个街道全部建立社会组织联合会,重点培育高质量、能够承接政府职能的社区社会组织。截至目前,创益工场引入各类社会组织35家,涵盖治安防范、矛盾化解、心理疏导、养老助残等18个社会领域,开展公益活动210场,直接受益群众达1万人次。三是把好关口。建立“选、扶、清”进退机制,不断完善监管模式和监管体系,促使社会组织时刻保持创新动力。以“选”把好入园关,通过面接、实地考察、专家评审三个环节,对申请入驻机构的团体状况、发展前景进行综合评价;以“扶”培优,制定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及使用办法和创投项目资金监管办法,通过创投评估、实时监控、中期评估、结题终评等方式,确保资金使用效率。以“清”定退,制定入园组织日常考勤、信息报送等管理制度,综合考量办公用房使用率、园区贡献率等,按照2%的比例进行淘汰。
  二、综合培育,提升入驻组织“成长力”。一是规范化服务。聘请上海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负责园区的日常管理和运营,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能力建设、信息交流、成果展示、政策咨询、项目指导提供专业化服务。根据不同社会组织的类型、需求、发展阶段等特征,实施“壳内孵化”和“壳外孵化”两种特色孵化方式,帮助社会组织解决不同发展阶段遇到的管理及发展问题。如入驻组织“蒲公英公益平台”已经逐步从线上走到线下,开展大型公益活动百余次,受益群众3万余人。二是专业化提升。针对社会组织普遍存在的规范性差、项目运作能力弱、管理人员能力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开放式、参与式、体验式教学,为其提供战略规划、项目设计与管理等系列培训,培训人员150人次,有效提高社会组织机构规划、项目运作能力,为其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信息化推广。除服务指导、能力建设、评估研究、创业支持等社会组织孵化器基础作用外,园区更加突出社会创新展示和公益资源对接等强化功能。开辟单独的入驻组织展示区,集中推广展示社会组织的宗旨、职能、特色和活动开展情况等信息。注重发挥媒体推广作用,开通微信公众号、网站、微博,为社会组织提供网络咨询、信息发布和资源链接等服务,不断扩大入驻社会组织影响力。
  三、优化运作,打通服务社会“快通道”。一是加强资金支持。为每家入驻组织提供1万元创办经费,已为优秀公益项目提供46万元日常经费支持,促进一批管理规范、服务专业的社会组织迅速成长,活跃在平安市北建设一线。二是加强项目化运作。由政府投入300万元开展首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29个优秀公益创投项目列入扶持计划。园区“温心计划工作室”有志愿者2205人,开展108场次心理疏导活动,为3200名青少年提供免费心理咨询服务,成为重点青少年服务管理领域的领军品牌。三是加强政府购买服务。开展街道社会组织“微创投”活动,投资60万元扶持“好邻居社区矛盾化解援助”、“温心计划社区心理疏导服务”等10个公益项目。从2014年起政府每年投资530万为全区53万户家庭购买家庭治安综合保险,投资40万为全区精神病人购买监护人责任保险,投资200万元为全区10万名中小学生及幼儿园幼儿投保学校体育运动意外伤害保险。
  四、抱团服务,建成平安建设“生力军”。 一是当好传递民生的信息员。园区搭建公共资源网络平台,组织政府相关部门、街道、高校、基金会、企业等群体与入驻组织交流协作,使社会组织汇聚和整合的民生诉求得到及时回应。今年以来,园区社会组织通过座谈、会面、听证、参政和议政等方式,向政府表达意见建议200条。二是当好公共服务的好帮手。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种类多样化、服务内容个性化、服务方式灵活度高和服务需求回应性强的特点,组织开展“关好门、锁好窗、安好院”居民家庭安全防范私家定制活动、青少年“阳光课堂”、“零距离—社区帮教活动”、“人人平等,关爱新市民”、“邻居节法律咨询进社区”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志愿服务活动,成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三是当好矛盾纠纷的“调节器”。社会组织为基层群众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提供多元化渠道,通过柔性调处,促进邻里和睦,增进社会和谐。“姜东调解工作室”去年以来共成功调解653起民事纠纷和230起交通纠纷。另外,周大姐调解室、桑榆调解团、365党员调解室、笑脸调解等一批民间调解品牌在群众中影响日益扩大。四是当好社会共治的“桥头堡”。通过平台展示、园区集体活动等形式,促进园区组织之间互通有无,抱团合作,借力发展。在各街道、社区共整合成立治安巡防、养老接力、“和事佬”、“社区歌友会”等216个“百姓协会”社会组织,吸引广大居民对口加入,不断拓展组织成员参与平安建设的广度与深度。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