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 创新治理模式 市北区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档升级

2017-11-13 14:36: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中共青岛市市北区委政法委书记 刘新学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指出,各级党委要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切实肩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精神,切实提高老城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市北区委区政府结合区情、聚焦问题、创新思路、务求实效上狠下功夫,探索建立了“多元化、社会化、标准化”的工作模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稳步提升,2016年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在今年二季度全市民意调查中,我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均进入全市前2位,较区划后全市末位已有显著提高,具体做法是:
  一、建立多元化的社会保障模式,提高群众在平安建设中的获得感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平安就成为第一需求。市北区是青岛的老工业区,纺织、制造等传统老厂企多,生活在市北的群众基数大,常住人口108万人,占市内三区一半左右,其中,低保人员1.6万人,持证残疾人2.6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22.3万人,这几类社会弱势群体均占市内三区50%以上,弱势群体多,承受风险能力低。对此,我们将平安建设与保障民生紧密结合,坚持政府托底、保险买单、群众受益,着力提升居民抵御风险能力,织就平安惠民的“防风网”。
  一是“政府投入+保险赔付”解决大问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是一项老大难问题,一旦监管责任落实不力、医疗综合救助不及时,极易发生影响周边居民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为了减轻患者家庭负担,激励其落实监管责任,我区建立以奖代补、医疗保障政策,对列入公安系统的33名重症患者家庭实施以奖代补,对落实监管责任的家庭,按照每人每月300元奖金标准进行奖励,2016年度共发放奖励资金近12万元。将精神障碍患者的服药救助纳入政府实事,每年投入300余万元,将全区所有有服药需求的精神障碍患者纳入免费服药范围,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鉴定和危险等级评估等费用也全部纳入区财政,共为2232人次发放117万元药品。此外,我区和人保公司首创,通过国家保监会审批,由区财政每年投资40万,购买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责任险,患者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造成第三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时,其监护人应当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由保险公司承担,实现了风险转移,大大提升了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的风险抵御能力,目前已办理5起案件,涉及赔偿金额近10万元。
  二是家庭综合险实现全覆盖。连续4年为全区居民投缴居民家庭综合保险,将购买社会治安保险列入政府实事,每年投资近500万为全区53万户家庭以及在我区合法租住的新市民购买了家庭治安综合保险。居民在家中一旦发生火灾爆炸、盗窃抢劫等案件,遭受财产和人身损失,由保险公司按保险合同承担经济责任,从而实现风险转移,帮助百姓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提高了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同时也为公安机关办理相关治安案件提供了便捷。开展媒体见面会、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组织保险公司理赔员、社区治安志愿者发放10万份保险项目明白纸、20万份保险卡,到170余个社区座谈讲解,确保该保险项目在群众中家喻户晓。自去年以来,今年全区共951户发生保险事故,合计300余万元,平均理赔周期仅为3.5个工作日。
  三是多元险种凸显人性化。2016年出资315万元为全区居民投缴“政府巨灾综合责任险”,将青岛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公共场所发生拥挤踩踏、火灾爆炸、高空坠物等纳入保险范围,无责任方或责任方无力承担赔偿时均由保险公司赔付。此外,针对弱势群体和青少年,不断开辟新的险种,投资800余万元建立困难居民医疗救助补充保险制度,逐步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实施平安护残措施,出资为全区4200名低保残疾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和医疗保险;出资200余万为全区约10万名中小学生及幼儿购买了学校体育运动意外伤害保险。
  二、建立社会化的共治模式,激发多元力量参与综合治理的生机活力
  市北区人口基数高,社会服务需求量大,群众对平安建设的诉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法律服务、防控发案、矛盾化解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缺口,单单依靠党委政府和政法综治部门很难提供充足的社会服务。对此,我们坚持政府搭台、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着力为群众参与平安建设、满足群众诉求提供平台,汇聚社会治理和平安稳定的“新动能”。
  一是精心培育以创益工场为阵地的社会组织群。进一步延伸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触角,依托市北区社会组织创益工场,着力为涉及平安建设相关领域项目提供孵化培育、信息交流、成果展示等一站式专业化服务。经过2年多发展壮大,目前已有40余家机构承接了涵盖法律服务、心理咨询、矛盾调解、助残养老等17个治理项目。比较突出的如姜东调解室,已经由最初的交通事故调解延伸到棚改、信访化解等全区重要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去年刚成立的中山义工志愿服务组织(系青岛市民革注册的社会组织),服务项目涵盖了参与治安巡逻、提供法律服务、化解矛盾纠纷以及精准扶贫、居家养老等和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
  二是着力打造以“市北群众”为品牌的防范、打击模式。为进一步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群众参与度,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举报各类违法犯罪和治安隐患,我区从去年开始,在全市率先开展违法犯罪线索有奖举报工作,每年设立300万元作为奖励基金,出台了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形成了综治牵头把关、公安具体实施、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工作启动以来,群众参与热情高涨,已奖励群众218人次,发放奖金100余万元,协助破获案件190余起,并通过线索核查了10余名敏感地区来青人员,消除了6处重大公共安全隐患,为助推平安市北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是扎实推进以防范风险为目标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建设。近几年,针对我区信访领域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信访积案数量大、进京非访量高的情况,我们坚持维稳与维权相结合,运用法治思维,调动社会力量强力推进化解工作,律师参与化解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相关做法走在全市前列;区委整合政法资源、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群众调解团体等构筑的多元化解体系显现成效,仅今年以来,已化解或确定化解方案的积案37件,化解数量位于各区市之首。此外,我们着力加强一般性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建立了312个人民调解组织和1693名专兼职调解员队伍;成立了物业纠纷、劳动争议、民事纠纷、消费维权等13个专业性调解组织;打造了涵盖治安纠纷、医疗纠纷、婚姻民事等各政法部门深度参与的“天平110”司法调解体系,去年以来累计化解各类纠纷万余件。
  三、建立标准化的建设模式,夯实平安建设的基础根基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平安建设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来不得半点水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聚焦问题,夯实基础,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才能不断积小胜为大胜,量变向质变飞跃,最终赢得老百姓的认可。由于历史原因,市北区作为老城区、老工业区和人口聚居区,平安建设基层基础相对薄弱,力量分散,对此,我们坚持资源整合、标准统一、力量下沉,筑牢平安建设的“稳堤坝”。
  一是扎实推进基层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平安建设重点在基层,关键在落实。过去基层平安稳定工作资源相对分散,综治、司法、信访、维稳各管一隅,力量分散,影响了平安建设的总体效果。今年以来,我们根据上级部署,在基层探索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路径。在区级层面,区委区政府专门设立了城市综合治理推进委员会,由1名副区级领导亲自抓,抽调了63名工作人员,按照国家标准,整合了14个部门,建立了城市综合治理中心,正积极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雪亮工程建设、综治视联网系统建设、网格化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建设,形成了统一调度、统一推进、统一考核的工作机制。在街道层面,街道综治中心统一规范为“一厅四室+N”,分别为群众接待厅、综合协调工作室、矛盾纠纷调处室、监控研判室、社会组织工作室;社区层面,综治中心也参照街道模式对应建设,有条件的街道和社区视情增加其他类别功能室。
  二是强力推进治安防范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平安建设投入不是空话,需要真金白银实实在在的投入。因此,我们争取将平安基层基础建设项目逐年列入政府实事,物防、技防、人防都以标准化的程序和管理推进落实,经过4年多的努力,市北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物防领域,投入资金近6000万元,为全区开放式老旧楼院安装防攀刺、防盗门和防拉栓,有效降低了可防性案件发案,物防建设实现了重点覆盖;技防领域,累计投入5亿余元,先后完成天网工程一期2096个、二期1063个;背街小巷视频监控星火工程一期3000个,二期2500个;将原有的1796个视频监控,统一接入新建的区级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横向上已和公安机关的监控系统互通共享,纵向上区、街道、社区三级视频监控系统正在联通,在社会治安、校园周边、安全生产、应急指挥等重点领域基本实现全覆盖。人防领域,组建了7577名治安志愿者队伍,制定了社会面治安巡防工作标准化管理规范,并配以每年100万元的社区巡逻专项奖励经费,实现了治安巡逻规范化、激励性管理。
  三是创新推进平安稳定基础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由于涉及平安稳定的部门多、需要关注的重点群体多,而相关基础信息分散化、碎片化、单一化问题突出,今年以来,市北区在推进重点人员基础信息标准化、规范化、动态化管理上下功夫,依托政府办公网和手机app,建立了市北区涉稳信息系统,组织全区职能部门、各街道,将信访、涉军、涉法涉诉、重症精神病人、两释人员共9类重点群体、1490余名重点人信息集中采集,实现了精准翔实、信息共享、动态管理,为做好平安稳定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