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125年4月13日 星期日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2014专题 > 走近大沽河 > 图文报道

大沽河上建"桥梁博物馆" 两岸旧貌换新颜

来源: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作者:   2014-08-05 10:13:00

关键词:

   

  大沽河内水草茂盛,水鸟在此栖息。

   

  桥梁连通大沽河两岸。

  

  大沽河畔生态恢复,这些泥螺就产自大沽河。 

  大沽河是青岛的母亲河,三年前,几乎遍体鳞伤:河道淤堵、缺水少绿,泥巴堤岸不堪一击,本来丰富的物产随着水体的破坏正急剧减少,岸边居民的生活与市中心的繁华相差万里……三年治水工程,使大沽河焕然一新。眼下,大沽河综合治理工程中的水利、交通、绿化、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等4大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沿河80万居民不仅头一次领略到了“洪畅、堤固、水清、岸绿”的清新环境,还走进工业园,上班领工资,出门四通八达,商机遍地开花。  

  枯了好多年的井,又有活水来  

  “自古以来,水利都是治河第一大要务。”张言伟是干水利出身的,大沽河治理工程启动后,他主动请缨到治理工程的最起点,成为莱西市大沽河治理工作指挥部副指挥。就在莱西,新中国成立前后沿岸村民曾多次遭遇洪水决堤,直到此次大沽河治理工程破土之前,大沽河的抗洪能力也只有10年~20年一遇。  

  如今,大沽河治理工程基本完工。据青岛市水利局副调研员宋宝来介绍,全线防洪工程共填筑堤防227公里,河道疏浚116公里,河道护岸257公里,还有124座取水口、涵闸等穿堤构筑物,同时对7条较大支流的河口进行了整治,形成了两岸贯通、顶宽14米的防洪大堤,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大沽河流域防洪减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修河前,沿岸村子里有不少枯井,都是十几年前打下的,本来吃水、浇地都靠它,后来地下水位下降,枯死了,一滴水也打上不来。治理之后,大沽河的蓄水能力大大提升,枯了好几年的井又有水了,把村民高兴坏了。”张言伟说,大沽河治理工程把全河的蓄水量扩大了一倍,从莱西产芝水库至红岛入海口,全河通过新建的9道大型拦河闸坝,利用雨洪资源,形成了“全线有水,飞流银瀑”的景观,一改往昔断流、少水的现象。河道的水一满,两岸的地下水水位得以补充,废弃的枯井也再次焕发新生。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通过水源开发利用,3年的时间,大沽河已经与干流沿岸的产芝水库、北墅水库、棘洪滩水库等5座水库相连通,形成了“河库相通、水面相连、上下互补、蓄引兼顾”的水网,增加年供水量6800万立方米,供水能力大大提高。新建的9座拦河闸坝,与原有的拦河闸坝形成梯级蓄水,河道内一次性最大蓄水量由4400万立方米增加到8700万立方米,最大拦蓄水面由21平方公里增加到40平方公里,拦河闸坝蓄水后可形成近百公里的连续水面,极大地提高了河道的蓄水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同时水生态环境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徐丽丽

更多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