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治理 全城嬗变——大沽河综合治理工程素描
来源:青岛日报 2014-08-05 11:19:00
靓丽生态河 秀美景观带
“这条河变得真让人不敢认了!”7月1日,大沽河岸边的平度南村镇后北村,七旬老党员孙恕玺看着平整的堤顶道路、河面上的粼粼清波以及沿岸风景如画的绿树鲜花,一个劲儿地感叹道。他的感慨道出了当地人的心声,短短三年,大沽河变了。
作为胶东半岛最大的河流,也是青岛“母亲河”,大沽河全长179.9公里,自北而南纵贯青岛境内,流经莱西、平度、即墨、胶州、城阳五(市)区,流域面积4631.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44.9%,流域内有洙河、桃源河等14条支流,建有产芝、尹府等十余座大中型水库,保护着沿岸22处乡(镇)、60万人口、77万亩耕地。
水清了,水鸟儿多了……
记者畅行大沽河堤顶道路,看到两岸的休闲区、驿站等服务设施,以及民俗博物馆等景观带,正在陆续兴建起来。
“沿岸修了220公里堤顶道路,还开辟了自行车道,全线堤防与绿化带栽植1000万株乔木、810万株灌木、540万平方米地被,新增绿化面积约7万亩,两岸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显著的。”大沽河指挥部副总指挥李华贵介绍道。
而下游7.56公里红岛经济区段堤坝治理后,路畅了,岸绿了,水也清了。当地村民已感受到治河带来的明显改变:河道里多年绝迹的白鳝、鲈鱼又从海里洄游进来了!
而在孙恕玺的记忆里,大沽河一度断流30多年,河道常常春秋两季才有水,“毁林的、挖沙的带来的破坏太大了,水利设施发挥的蓄水作用也减弱了,沙滩也早给挖空了。”孙恕玺说,小时候,大沽河有抓不完的鱼虾蟹和美丽河滩,两岸绿树成荫,但后来,由于沿岸企业排污,河道里污水横流、杂草丛生,冬春季节遇上刮风,一条脏兮兮的河道,黄沙漫天……
如今,母亲河的美丽回归,在孙老汉眼中上演着“新生”——在修筑220公里防洪堤坝的同时,大沽河还建起了9道新的拦河闸坝,蓄水能力空前增强,河面连起来了,水清了,绿洲、水鸟多起来了……
一轴“贯”全城
短短三年,一条长达220公里、综贯南北的“生态绿轴”几乎贯通青岛全域。
大沽河综合治理,是构建大青岛城市空间布局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条重要的发展轴,市委市政府立足于大沽河的全流域综合治理,从而为这条南北轴线赋予了多元的区域发展战略元素。
这不仅是一条着眼防洪的“水利轴”、优化环境的“景观轴”,而且是担负着缩小城乡差距的使命、实现青岛全域统筹、城乡统筹发展的一条“发展轴”!是宜居幸福大青岛的“核心中轴”。
驱车在大沽河堤顶道路上由南而北奔驰,到产芝水库长达百余公里的路面畅行无碍。沿着这条新建的南北动脉,母亲河实现了防洪和水源工程的优化升级,完成堤防填筑227公里、整修河道护岸257公里,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至“50年一遇”。
大沽河中游即墨段,移风拦河闸如一道长虹横跨浩渺的水面,这座9孔闸坝跨度286米,是亚洲最大的弧目镜式拦河闸。像这样的拦河闸坝,大沽河沿岸新建(改建)了9座,它们与原有10座拦河闸坝实施梯级拦蓄,河道水面由21平方公里增加到40平方公里,新增拦蓄水量4300万立方,相当于一座中型水库的库容。
“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当年的大沽河治理目标,已成为随处可见的景观,很多沿岸乡镇搞起了生态旅游,启动了绿色发展新模式。
在大沽河即墨移风段,品尝着大坝农业园等处种植的新鲜蔬果,市人大代表张晓林很振奋。他说,通过这次治理,青岛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4,走在了全国前列,为大沽河沿岸现代农业提供了强力支撑,“像这样的现代农业标准园沿岸新规划建设了80多个,还有100多家百亩以上的家庭农场。”张晓林认为,下一步大沽河会带来沿岸农业和旅游双丰收的发展图景。
去年底出台的《大沽河旅游生态轴带规划》,围绕大小沽河及其两岸旅游资源,规划了大沽河旅游发展的10个主题旅游地段,陆续打造莱西姜山、即墨古城等5大旅游区和莱西店埠、平度云山在内的13个特色旅游镇,促进大沽河沿岸生态旅游的升级发展。
三年间,大沽河沿线先后重点实施了防洪、水资源开发、道路交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程、现代农业化基地建设、小城镇与新农村示范建设等七大工程。
依托大沽河治理这条动力轴、辐射轴,沿线构筑起一个个新的生态集聚区、产业隆起带和新兴城镇带。
大沽河中游平度南村镇,治河带来的环境提升效应可谓立竿见影:重量级项目接连而来,占地1330亩的海信白色家电生产基地计划今年8月投产,年产值预计突破100亿元,这里将成为海信集团冰箱、冰柜及空调的北方总部。治河,成就着这个滨河乡镇更丰满的发展梦想。记者了解到,该镇今年启动的投资120亿元的南村国际文化度假园项目,依托大沽河建设绕城水系、现代农业、旅游度假、高档商住、水上娱乐功能区,打造青岛“慢城”、“绿道”示范区,将成为大沽河畔新兴小城市的崛起点。
升级的乡村
这里的街道洁净得找不到纸屑,这里居民住的平房、卫生间都接入了排污管网……这不是在城市,而是大沽河边的一个乡村——胶州市胶莱镇南王疃村。
“村庄的生活污水不会再任意流到河里,”副镇长纪金成介绍,南王疃村率先启动村级污水处理试点,惠及400户村民,这套污水处理管网用太阳能提供微动力循环,日处理量达500吨,水质经紫外线消毒后达一级A标准,用于鱼塘养殖、园林用水……下一步,将在包括8个村在内的南王疃社区推开。
清澈的水质,成为母亲河备受关注的一个亮点。沿岸胶州李哥庄镇,日处理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8月即将完工,驻地24个村庄接入排污管网。
在青岛,治河,牵动着全域发展的战略;治河,也关乎着殷殷民生。立足全流域综合治理,带动两岸群众生活“升级”,缩小城乡差距,大沽河治理的“动力轴”效应持续彰显。
“大沽河干流已全面消除了排污口,”市环保局流域处副处长岳玲莉介绍,我市在大沽河划定了91.6公里的水源保护区,执行严格的环保标准,先后对40家违法排污企业实施整治关停。我市制定了《大沽河流域水环境监测工作方案》,定期跟踪评价大沽河水质现状,干流、支流布设了21个监测断面,按期采样监测、通报,基本实现污水不入河。今年5月的水质检测结果显示,大沽河干流各取样点的总氮指标均有明显下降,各项特征指标保持稳定,各监测点的水质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大沽河沿线的莱西沽河街道,开阔明净的河面倒映着一片片浮萍、芦苇,景色迷人。莱西市水利局局长张言伟告诉记者,莱西市境内大沽河上游的矿山全停,村庄的污水已全部截流,流域内82个村将在数年内陆续纳入污水管网……
采访结束时,记者了解到,大沽河的治理已基本告一段落,目前除两座桥梁外,全线的主体工程施工已结束。
大沽河,正流淌着新的篇章。
责任编辑:徐丽丽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