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热点

"科学"号赴南海给海底"量体温" 计划10月初结束

来源: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作者:徐杰   2017-09-14 08:54:00

关键词: 量体温;鱼类洄游;原位探测;可靠性验证;温盐深

  

  科研人员准备布放热流探针。(科研人员供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徐杰 报道

  半岛都市报9月13日讯 13日,记者从中科院海洋所采访获悉,我国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在完成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航次并短暂休整后,于9月9日从三亚起航,执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关键区域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南海冷泉综合考察任务。目前已成功布放多个深海探测设备,取回大量沉积物样品。

  参加本航次的科考队员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中海辉固地学服务有限公司等研究和技术支撑单位。航次首席科学家和科考队长分别由中科院海洋所栾振东高级工程师、王敏晓副研究员担任。在“科学”号往年的航次中,已对我国南海冷泉区进行了一系列调查与研究,研发了“近海底地球物理探测、水体化学参数捕获和高分辨率图像获取”完整观测体系,初步建立了基于ROV的化能生态系统探测方法。 

  航次首席科学家栾振东介绍,本航次在南海冷泉区开展近海底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海底理化环境分布调查,通过“发现”号水下缆控潜器(ROV)进行生物、地质样品的采集,以及深海原位探测、观测及培养实验,获取大气、水体、沉积物、生物样品和海洋环境观测数据,用于进行南海冷泉极端环境综合探测研究。

  航次将综合利用“发现”号ROV和基于ROV自主研发的配套作业工具、拉曼光谱原位定量探测系统、深水可视化可控沉积物柱状取样系统、热流探针、全海深多波束探测系统、万米温盐深剖面测量仪、岩芯取样钻机、电视抓斗和深海样品穿梭转运系统等深海探测设备,探究南海冷泉关键区域地球化学过程、深海生物多样性及极端环境适应性等科学问题,并对部分自研深海探测设备进行可靠性验证。

  本航次计划于10月初结束,预计将为南海冷泉研究提供更丰富详尽的信息及数据,进一步促进相关研究开展。

  记者了解到,目前,科考人员已顺利下放“发现”号ROV,执行探测深海麻坑的作业任务,并进行了海底“量体温”作业。据介绍,测量深海“体温”的“体温计”是一根长7.5米、自重约1.5吨的热流探针。这支“体温计”从“科学”号后甲板由钢缆放入海底后,可以竖直插入洋壳表层,也就是亿万年来形成的海底沉积层中。当热流探针的姿态满足条件时,探针上的22个温度传感器会被自带电源瞬间加热,并记录降温过程中每秒温度值。回收后,根据传感器获得的海底沉积物原位温度梯度和热导系数,可以推算出海底热梯度的分布情况。而这些热流数据,对研究大洋板块运动,海洋油气田分布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科考人员还成功布放了重型设备深水可视化轻型沉积物柱状取样系统——“开拓3500”,并取回了大量沉积物样品。

  “黄海11”号顺利交付 渔业资源调查再添新装备

  □半岛全媒体记者 韩小伟 实习生 沈慧 报道

  半岛都市报9月13日讯 13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黄海11”号渔业资源调查船在青岛港8号码头顺利交付,为我国渔业资源调查转型升级再添新装备。至此,黄海水产研究所拥有“北斗”号海洋渔业资源调查船、“黄海11”号渔业资源调查船以及“黄海星”号近岸渔业资源与调查船等3艘科学调查船,全面提升了在近岸、近海、外海及远洋等全面开展渔业资源科研考察的能力和水平,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海洋渔业资源调查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海11”号渔业资源调查船船长42.8米,宽8米,平均吃水3.3米,总吨位398吨,主机功率约634千瓦,续航力4000海里,自持力30天。该船集捕捞、调查、科研于一体,具备在近海进行大范围海洋渔业资源、水文、物理、化学、声学、遥感等综合要素的立体、实时、同步探测、分析和处理能力,具备考察数据采集、样品的现场分析能力,以及数据集成和信息传输能力。配备主要科研设施包括海洋环境实验室、声学评估实验室、鱼类资源实验室、科研鱼探仪系统、无线拖网监测系统、船载多普勒海流仪、底层拖网、阿氏网和浮游生物拖网等,可开展黄渤海区渔业资源环境专业科学调查研究任务,为我国近海渔业科学调查和高新技术研发提供必要的平台。

  该船投入使用后将主要承担黄渤海海域的渔业资源与环境的常规、专项和应急调查监测、海洋综合调查和研究、涉外海域渔业资源环境调查、双边或多边渔业资源联合调查、负责任捕捞技术研究、渔业资源养护等任务,开展黄渤海复合渔场高效生态渔具渔法、鱼类洄游规律、渔场形成机制、渔业资源时空变动规律等研究,为黄渤海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对外谈判、生态环境修复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提供支撑平台。同时通过共享共用机制,为全国海洋渔业科技界提供资源环境科学调查公用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

初审编辑:高忠业
责任编辑:赵勇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