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40年”(4)|胶州管理村从穷村变身“全国文明村”

2018-11-05 10:41: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曹森

  编者按: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我国首批设立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青岛经过40年的改革洗礼,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品牌之都、奥帆之都和海洋名城以及山东龙头城市等,她前进的每一步都彰显着改革开放的丰功伟绩。
  在改革开放40周年到来之际,青岛大众网策划了《“回眸40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报道》,分为“我眼中的40年”“10个村庄翻身记”“10家企业成长记”“40年10件大事记”四部分,以个人、村庄、企业、城市的不同视角,从多角度、多层次讲述改革开放40年的青岛故事。今天推出“回眸40年”之“10个村庄翻身记”|《胶州管理村:穷村嬗变为“全国文明村”》。
  管内管外管你管我管而有序,理政理财理家理事理当井然。在胶州市三里河街道管理村社区大门两侧,书写着这样一副对联,这里讲求民意至上,这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典型。
  改革开放以前,管理村集体收入5.6万元,村固定资产仅十几间旧房子。然而,2017年管理村集体收入3900万元,村固定资产达6亿多元,村民人均收入31800元。
  40年的时间,管理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落后的小村庄,嬗变为青岛市小康示范村、青岛市党建工作示范村、山东省文明村庄、乃至“全国文明村镇”。

搬迁以前的管理村。(资料图)

上个世纪90年代管理村召开村民大会。

  改革开放:管理村的春天到来了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位于胶州市城郊的管理村,还是一个出名的穷村。当时,村里人主要以种地为主,村里的劳动力一年到头都“扑在”那片黄土地上,忙忙碌碌到年底分得一些口粮,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那个时候,大家心里想的都是怎么样多挣些工分,好多分些口粮。要是哪年光景不好,大家就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啦。”管理村党支部委员兼村文明办主任刘秀明回忆道。
  今年69岁的刘秀明见证了管理村的历史变迁。他说,自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之后,“包产到户”的萌芽终于有一天也生长在了管理村的土地上。这个时候,村民种地更有劲儿了,把自家的责任田管理的井井有条。
  “从这个时候开始,大家的脑子里不再只想着怎么不饿肚子,开始有了更多的想法。”逐渐地,政策放开了。村里头脑转的快的人,开始做起了小生意,有能力的生意做的越来越大,村里的经济形式发生了很大改变。

现在的管理村干净美丽。

管理村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集体承包:管理村真正富起来了
  2001年,胶州市开始建设新城区,要征用管理村1170亩土地。管理村抓住这一良机,以村集体为单位承包新城区建设部分工程。“集体将工程揽下来了,村民按照各自所长来参与,这样比种地、种菜强的多。”管理村党支部书记刘元征说,“就这样大干了三年,村集体收入增多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
  2004年,管理村整体搬迁。村民从矮小的平房搬出来,住进了宽敞的高楼。在村集体这个大家庭中,村民尝到了甜头,自然地抱在了一起。随后,村党组织引领成立绿化工程公司、机械工程公司和建筑工程公司,并建设了文化市场和新城区综合市场。
  从此,管理村的村民不再耕耘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纷纷投入到村集体的企业中,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随着村集体企业的不断发展、强大,很多走出村子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回到村里为村庄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在他们身上,寄托着管理村的未来。
  免费午餐:管理村的老人吃上了
  “以前,村里的喇叭一响是收钱。现在,村里的喇叭一响是发钱。”管理村理财小组成员刘玉光笑着说,“现在,村民每年从村集体领取的补贴达到1000多万元。”
  都说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在管理村有。“俺们村7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费吃午饭,而且还顿顿不重样。”村民高秀云笑着说,今年70岁的高秀云除了每天可以吃到免费的午饭,还有每月1050元的生活补助。另外,重阳节还有500元的红包、春节1200元,享受冬季取暖费报销、生病就医报销等福利待遇。
  “生活在管理村真的太幸福了。”这不仅是高秀云的一句感慨,而是整个管理村村民共同的心声。现在村里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有秧歌队、鼓乐队、武术队等七八支娱乐健身队伍。村民的素质和文明水平不断提高,邻里感情不断融洽。大众网记者 曹森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