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型企业实现多模式对口帮扶 造血式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2018-07-10 15:14: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刘宇昕

  大众网青岛7月10日讯记者 刘宇昕)10日,大众网记者从青岛市科技局获悉,近年来,昌盛集团、海尔集团、双星集团等科技型企业在开展东西部科技创新合作及科技对口支援工作中,积极将企业现代管理模式、高效运营模式、技术创新模式、市场多元化模式等融入西部科技帮扶工作中,助推西部地区在脱贫开发与创新能力提升中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互利共赢,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青岛昌盛东方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昌盛集团”)光伏产业“造血式精准扶贫”遍布中西部地区。作为中国光伏设施农业领军企业,昌盛集团发挥企业的产业扶贫优势,通过在光伏农业领域的深耕细作,积极参与东西部科技支援工作,创新光伏农业造血式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向当地农业输入先进、高效的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目前,昌盛集团已在全国29个省份、88个地市完成建设了光伏农业园区,其中西部共建设园区近20个,光伏总装机规模近1GW,遍及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贵州、云南、四川等省份。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昌盛银川光伏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对该产业园用工业资本反哺农业,由“输血”变为“造血”,变“漫灌”为“滴灌”的“造血式精准扶贫”模式给予了肯定。昌盛银川光伏农业科技产业园通过帮扶带动,使闽宁镇76户36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功走上脱贫致富路,成为“科技支宁”的典型代表企业。
  海尔集团通过园区建设帮扶西部发展。海尔(贵州)工业园位于遵义市汇川区,是青岛海尔集团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对口帮扶贵州的号召,于1997年联合贵州航天风华精密设备有限公司合资组建成立的西南海尔冰箱生产基地,目前职工人数829人,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厂房面积约2.5万平米。2017年园区实现年产值16.3亿元,上缴税收0.43亿元,在遵义市排名第10位。20年来,企业累计产销量达2000万余台,直接间接解决就业人数约6000余人,带动当地10余家企业的快速发展。海尔(重庆)产业园始建于2005年,总投资30亿元,位于港城园区A区,占地面积1290亩,总体规划项目17个,均已完成。园区注册法人公司21家,其中制造小微8家,6家配套服务小微,7家销售公司。
  双星集团积极推广“伊克斯达”废旧橡塑绿色智能循环利用模式帮扶当地绿色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立伊克斯达(青岛)控股有限公司,在贵州、云南、广西、重庆、四川、陕西、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进行产业帮扶和投资,推广“伊克斯达”废旧橡塑绿色智能循环利用模式,建设废旧轮胎绿色生态循环利用基地,为缓解“黑色污染”、建设绿色生态文明社会(城市)提供双星智慧和方案。建设贵州安顺废旧橡塑绿色智能循环利用工厂,着力打造中国废旧橡塑绿色智能循环利用项目西南基地。2018年6月24日,贵州省安顺市人民政府与双星集团正式签订了关于废旧橡塑绿色循环利用、开发的战略框架协议,双星集团投资约3亿元在安顺建设工厂,年处理废旧轮胎10万吨,年收入约3亿元,利税约9000万元,辐射周边近十二个市区,为安顺市打造无废旧橡胶绿色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青岛斯普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发挥技术优势,以帮带建,积极开拓新疆电力、石油石化、冶金等行业市场,实现互利共赢。该公司研发的“电机系统节能减排永磁耦合器和永磁调速器的研发与应用”项目已在新疆多家公司得到应用,获得较好经济效益。如在新疆哈密热电厂等电力行业的应用,节能率达到15-40%,并解决了原有的振动噪音问题。在中石油独山子石化、中石油宁夏石化等石油化工行业中的应用,实现了机械传动的绝对软连接,解决了设备安装时的对中问题。在白银有色集团、云锡集团等钢铁冶金行业的应用,使设备维护成本降低60%以上,为客户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