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回家"开讲 即墨古城里畅谈"家和万事兴"

2018-02-13 10:05:00 来源: 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作者: 郝园园

  

  2月11日,于丹教授在即墨古城畅谈“家和万事兴”。

  

  即墨古城大讲堂现场座无虚席。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郝园园 图/通讯员 宁友鹏 姜兆荣 金正辉

  当农历新年的脚步越走越近的时候,当大多数人都在忙年的时候,即墨古城学宫里依旧座无虚席。2月11日上午,当代知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于丹在明伦堂开讲“家和万事兴”,唤醒了人们心中对于“家”更深刻的认识。在辞旧迎新的时刻,满腹经纶的于丹回到即墨老家,引经据典、诠释“家和万事兴”,为父老乡亲们传道授业解惑。

  于丹教授“回家”讲“家和”

  一句即墨方言“即墨(mi)”,一下子拉近了于丹和听众的距离。对于丹而言,来到即墨古城,可以说是“回家”了,因为于丹的母亲出生于这里。在一个都市化进程很快的时代,人人都在水泥丛林中迷失,但血脉让人们感到温暖,乡土让人感到亲切。在岁末年初来讲述“家和万事兴”,于丹坦言是一种“天时地利人和”。

  “我特别喜欢学宫这两个字,因为人需要崇高感和仪式感,学宫有一种肃穆感,只有这样的地方才是中国人的殿堂。”坐在学宫的明伦堂里,于丹感叹不已。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人伦和家探讨“诗和远方”,从其自身“回家”的感受谈起,于丹迅速开启了听众对于“家”的感悟,并用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

  从中国人“当家和”的那一瞬间,我们找到了跟世界逻辑关系的起点。抛出了这个引子,于丹便从经历着巨大变化的中国社会,剖析种种现象,比如“丧偶式教育”,又比如“代沟”。中国人的核心价值是伦理价值,伦理价值是中国人看待自己、看待家庭,看待社会基本的逻辑起点。于丹认为,很多所谓的“乱象”其实就是家的解体,以及核心家庭建设的重大缺失。看似是职业道德的诸多问题,其实分析起来,都是家庭出了问题。

  对于中国来说,没有什么比家更重要。千百年来,立身处世、持家治业是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素养。可以说,家是最终的心灵港湾和最根本的价值寄托之地。

  从汉字密码到人的信仰

  家是什么?如果用汉字来展示,就再形象不过了。家上面的宝盖头,偏旁部首里面解释为“交覆深屋也”,就是一个盖。再看下面的部首,盖下面养一头倒立着的小猪。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小猪,可以看出古代家庭的普遍观念“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小富即安,求一家人其乐融融。

  中国人的造字都是密码,宝盖底下有什么,值得琢磨。男人建功立业在朝廷,女人建功立业在家庭。房顶是压在女人的小肩膀上,她能扛住这个家,家和则万事兴。

  “中国过去的妈妈,自己不见得识文断字,但是她们都通情达理。”于丹举例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不见得识文断字,但是她知道家不能住在屠夫家旁边,得搬到私塾旁边,让孩子见样学样爱读书,这是一个女人的盼头。更不用说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反观现在的妈妈,让孩子学了许多知识,却不明是非。跟家相关的是“宁”,宁过去的繁体字,一个宝盖下面先是一颗心,再下面是皿堆,最底下是大桌子、大案子,可以说宁字是一幅画,就是一个大屋顶底下,家里人热乎乎、高高兴兴带着一颗心回家,都往桌前一坐,炒菜、馒头、小米粥上来了,大家热乎乎地吃一顿饭,这就是“宁”。从“宁”、“宗”到“害”、“宠”这些会意字中的道理,于丹都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家和”及“家不和”的深层原因。

  再看“父”和“母”的造字由来,“父”字是规矩,“母”字是哺乳,我们则找到了人伦信仰。“养不教,父之过”,孩子没有规矩,是父亲的失位。而母亲的陪伴和爱,应该是一种稳定长期的,只有母亲的爱是不应该和孩子讨价还价的,这是一种终身哺乳。所谓规矩和信仰,我们智慧的古人都在造字中便呈现了出来。

  传世家族的家教与门风

  家教是一种伦理认同,也是一种规则认同。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言传身教”,当我们现在的父母们在思索“如何教育下一代”的时候,也要反思是否完成自我教育。

  家是一种共同的氛围,一个家的父母待人都刻薄,要求孩子特别厚道,怎么可能呢?一个家的父母从进屋换鞋的时候就幸灾乐祸“你们单位谁谁谁出事儿了,咱们社区谁谁出绯闻了”,孩子也会说“我们班谁谁谁特倒霉”,如果父母说点好话,孩子也不至于论人是非。“所以我们最大的误区是把教育看成是教育下一代而没有自我教育,一个家如果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共同的氛围,也没有家风。”于丹说道。

  “各安其守,为而不争”,在一个家里,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把事情做好即可。要想让一个家的氛围好,是一门大学问。而古代先贤们给我们留下来的“古言”“家书”等,则可以给我们很多启迪。

  我们需要建立家风,但是中国人的家教门风有什么呢?中国传世的大家族留下了什么样的家教与门风?人家都教什么呢?在临近春节的时候,于丹建议父母们带着孩子一起读一读中国人的家书,比如说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林则徐家训,一直到傅雷的家书。

  “大家说这都是他们家的事儿,跟我们有关系吗?咱们来看几家,看看有没有关系。”于丹在讲解的时候字正腔圆,掷地有声,但讲解的内容又非常易懂,和大家的互动让整个讲座时刻吸引着大家去倾听。

  “家败离不得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一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一个‘骄’字。”从曾国藩家书到林则徐家训,再到梁氏家族的“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于丹用古代先贤的智慧和故事,来表达家风的重要性。

  教育的本质是健全的人格

  讲规矩要从小开始,看看“弟子规,圣人训”,最重要的是“首孝悌,次谨信”。从《弟子规》开始,让孩子学讲规矩,其实是一种价值教育。于丹认为,现在中国最可怕的事情,就是过于重视知识教育,而忽略了价值教育。

  “知识教育永远不能替代价值教育,价值是怎么处世,怎么对人,而且知识有标准答案,知识的标准答案答在试卷上,价值的标准答案是在你这个人一辈子为人处事的品行中,究竟遇到顺境还是逆境,是价值观给你答案。”

  “知识是学出来的,见识是看出来的,胆识是炼出来的。”于丹认为,人格健全的人=完整的知识结构+旺盛的求知欲望+创新的开拓意识+无畏的探索能力。她希望,我们不要被思维所限,不要被格局所限。“比知识更重要的是经验,比经验更重要的是人的悟性。”于丹希望每个人都能学会悟与思、悟与辨。

  也如她所希冀的一样,在岁末年初的时候,当归家团聚的时候,不妨让我们被中国的文化成全,真正看见家中的伦理信仰,确立我们的规矩,来读一读古人的家书,见一见今天的家风。

  ●人的自我生命是为天下储备的。把自己储备到最好状态,让时代选择,去做更大的担当甚至牺牲。学宫不见得从外在灌输多少知识,而是唤醒人内心的神圣感。

  ●千百年来,一个人的立身处事,持家治业,这是一个基本的素养。家的意义,就是让每个人成为自己,“各安其守,为而不争”。

  ●中国人的核心价值是伦理价值,这种价值是中国人看待自己、看待家庭、看待社会基本的逻辑起点。当“家和”的那一瞬间,中国人就找到了跟世界逻辑关系的起点。

  ●中国人的信仰,不是宗教信仰,而是文化信仰。学宫就是唤醒当代国人“规矩与信仰”的文化殿堂。

  ●知识是学出来的,见识是看出来的,胆识是炼出来的。人格健全的人=完整的知识结构+旺盛的求知欲望+创新的开拓意识+无畏的探索能力。

  ●一个家中有共同的价值出发就稳定,一个社会有共同的方向出发就有清正廉洁。从家到国,我们今天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这条线,找到大家心中的价值默契——家和万事兴。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