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口经济区:绿色新港城 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2017-10-23 08:38:00 来源: 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作者: 李晓哲

  

  董家口港区LNG接收站码头。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晓哲 通讯员 杨立鹏

  因港兴城的青岛最知晓港口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港口的内涵不断延伸。2009年6月,随着青岛港通过能力趋于饱和,董家口港项目逐步提上日程,正式开工建设。依托于港口,作为青岛市和西海岸新区重点功能区的董家口经济区也应运而生,开启了它的快速发展之路。经过近9年的发展,如今,一座全新的绿色新港城已经崛起,并成为青岛迈向世界的“新一极”。

  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其中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对未来的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董家口经济区远期规划面积616平方公里,近期规划面积284平方公里,规划为港区、临港产业区和新港城三大板块。自2009年开发建设以来,累计完成开发面积50平方公里,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40亿元,实现“九通一平”;集聚亿元以上项目70余个,投资总额超过1600亿元。重点培育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粮油及冷链、木材深加工、再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作为国家重要的沿海城市,如今青岛更是将港口作为撬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点,发挥港口的产业、人口聚集优势,打造董家口经济区新港城。

  ■案例 董家口海湾化学的“一体化”之路

  位于董家口经济区内的海湾化学厂区,一片公开水域掩映着现代化的厂房和绿树蓝天,没有人们印象里化工厂刺鼻的味道。这个“非典型”的化工企业正是董家口经济区“循环经济”体现得淋漓尽致的一个样本。

  2016年年底,位于董家口经济区的海晶化工全线投产。今年6月,海晶化工更名为海湾化学有限公司,9月份,青岛碱业并入海湾化学。利用董家口经济区的空间、港口优势,重组后的海湾化学采用国际先进核心技术将海晶化工、东岳泡花碱、青岛碱业三家企业集中在一个区域集约发展,实现运行管理、配套服务、生产运行、办公场所等一体化资源共享,在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方面收到了“1+1+1>3”的成效,释放出化工产业集聚“红利”。

  也就是说,通过重组,将“你家”原有的生产废弃物变成“我家”的原料,最终受益的是“大家”。三家公司分别有氯碱装置、偏硅酸钠装置及苯乙烯装置,重组后海湾化学将三家公司的三大装置集中到同一园区,实行一体化生产。“我们这种‘一体化’战略可以实现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的作用,一石三鸟。”海湾化学综合部副部长孙旭光说。例如,原海晶化工可以直接给原东岳泡花碱提供高温烧碱、仪表气、蒸气,甚至化验分析也可以直接由原海晶化工提供。仅烧碱的运输费用一年就可节约200万元,同时每年可节约各种能源价值1000万元以上。此外,原青岛碱业的苯乙烯装置不必再重复建设低温乙烯储罐,而是直接由原海晶化工供应乙烯,碱业生产中所需的氮气、蒸气以及控制系统,原海晶化工均可提供,这样一来,每年可节约资金2亿元以上。

  另外,空分空压、污水处理、热电等公用工程装置可为整个园区提供仪表气、蒸气等,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化运用;全国最大的乙烯罐可称得上是大仓储,管廊在船与罐之间的无缝对接可算是大物流,这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产业链间“闭路循环”的生产工艺,提增了盈利空间。

  “搬迁后,我们全面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大量的高端设备和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替代了人工,现在企业平均每个生产区域只有一两个人,其他都是自动化控制。”孙旭光说,工作人员减少了一半,劳动强度也明显降低,但企业的生产能力却增加了一倍。

  海湾化学是董家口经济区“循环经济”的最好体现之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使得董家口循环经济区有了良好的“起点”。作为日渐崛起的青岛“南大门”,经济区吸引了许多重量级的大企业大项目落地。截至目前,董家口循环经济区投资亿元以上项目70余个,投资总额超1600亿元。该区域内承接的青钢、海湾化学、双星等企业转型升级项目,真正实现“腾笼换鸟”。

  ■解读

  港区:挺起董家口“脊梁”

  董家口港区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设计泊位112个、年通过能力3.7亿吨。目前已建成泊位26个,投入运营泊位18个,2015年吞吐量过亿吨。发展至今,董家口港区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纪录,可谓挺起了整个董家口经济区的“脊梁”。自2015年7月4日,入华第一艘40万吨级大船成功靠泊董家口港以来,董家口港区已成为“国际巨轮”的主港湾,为打造国家大宗干散货集散中心、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区域性物流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6年7月18日,董家口港口岸对外开放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拿到走向世界的“国际通行证”,为青岛和新区融入“一带一路”开启了新通道,为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注入了新动力。

  截至目前,董家口港已建成国内最大的45万吨级原油码头,设计年通过能力1800万吨,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储运中心;建成沿黄流域最大的粮食接卸码头,累计靠泊粮船24艘,接卸大麦、豌豆、大豆、小麦、玉米等粮食75万吨;建成国内最大的配套堆场,矿石堆场400万平方米,一次性堆存能力达5500万吨以上。 

  在这里,建成世界上最大的40万吨级矿石码头。截至2016年底,董家口港区共累计靠泊40万吨级矿石船63艘,占全国靠泊数(72艘)的72%,成为“国际巨轮”的主港湾。

  建成国内最大的30万吨级(结构兼容45万吨级)原油码头。设计年通过能力1800万吨,年储运能力可达3000余万吨,为打造国家重要的能源储运中心奠定了基础。

  建成沿黄流域散粮接卸能力最大的码头,粮食罐区达26万吨。

  建成中石化在全国第一个LNG接收站。年可接转LNG300万吨、40.5亿方天然气。项目于2014年11月试运行以来,截至今年9月底,累计靠泊LNG船100艘,接卸LNG725万吨,供应用户辐射山东全境及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区,为促进山东省及周边省区特别是青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成国内最大的配套堆场。累计建成油品罐区286万立方米;天然气罐区64万立方米;矿石堆场400万平方米,一次性堆存能力达5500万吨以上。

  产业: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报告中明确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推进绿色发展,也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董家口临港产业区规划面积91平方公里,重点培育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粮油与冷链、木材深加工、再制造和现代物流等产业。

  依托深水大港促进临港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集聚带动城市建设,城市的兴起带来了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又为港口及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这便是董家口经济区根据实际探索出的“以港促产、以产带城、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发展思路。

  在这一思路指引下,在集中签约、集中开工、集中投产的“三集中”策略下,董家口经济区引进了大批重量级项目。今年以来,围绕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的工作思路,经济区持续招大引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共签约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0个(总投资568亿元)、过10亿元项目15个、过百亿元项目2个,涵盖木材加工及贸易、粮油深加工及物流、高端制造、医药包装、新材料、特色小镇、海洋文化、海洋生物等领域。目前,区域内共集聚亿元以上产业项目70余个,投资总额超过1600亿元。这些项目的落地不仅为产业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助力,更大大激活了董家口乃至整个新区的发展活力。

  以仁康医药包装项目为例,针对当前经济区土地紧张的局面,董家口成立盘活闲置低效土地资源领导小组,对落户项目用地进行摸底调查,建立遏制项目用地低效利用的常态化监管和处置机制。通过专项治理,盘活了70亩闲置土地,用于引进总投资2.1亿元的仁康医药包装项目。该项目规划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税收1500万元。

  此外,董家口经济区坚持环保先行,从招商引资开始,就严把项目审核关,“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以及安全环保审核中不符合标准的项目一律不准入驻,从源头上控制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针对入驻的企业,经济区内行业内部、产业间、区域间和公用设施等四大循环经济体系的加快构建,催生了董家口经济区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因此在董家口经济区内,看到的不是烟囱高耸,浓烟滚滚,而是新楼宽路,绿意盎然。

  港城:建设幸福董家口

  按照“山、海、城、港”的空间格局,董家口规划新港城面积121平方公里,建设泊里、琅琊新城区、CBD商务区、琅琊台旅游度假区,打造风光优美的滨海旅游度假区域。

  根据这一规划,董家口从多方面进行机制体制创新,以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展。创新了项目服务保障机制。一是实行“三线”工作法。即实行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投产运营三条工作线,项目前期由招商部门统筹,项目中期由项目办公室统筹,项目后期由经济发展局统筹,管委3位副主任一人负责一条工作线;二是建立集成化统筹协调机制。按照新区重点项目、重点工作挂图作战模式,对20个重点项目设立专项工作办公室,对纳入新区三大战役挂图作战的20个签约引进项目和12个开工建设、竣工投产项目成立14个项目作战部,建立一个项目、一名指挥、一支队伍、一张图纸、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促进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尽快投产达产;三是创新推行“总揽式、全程化”审批服务制度。对挂图作战的所有项目,量身定制审批流程,实行“一套流程”、“一口办理”,第一时间完成项目审批。

  此外,董家口经济区通过从严治党和从速服务进一步激发了经济区活力。从严治党,重点抓好思想从严、党建从严、作风从严、执纪从严、用人从严、反腐从严六个从严。通过从严治党,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锻造更加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党员干部队伍;从速服务,重点建立四项机制,进一步提升软实力,同时实施六大工程,夯实服务保障硬实力。通过从速服务,以对外开放的新视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新姿态,牢牢把握国家和省市发展大局,高点站位、高点定位、精准发力,打造更有前瞻性、引领性、创新性的产业布局和更优的商务环境,以更大的格局谋划推进国际深水港、循环经济区、绿色新港城。

  通过一系列的举措,董家口目前已累计完成开发面积5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资440亿元,实现了“九通一平”,更实施了道路、给排水、绿化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形成了“三纵三横”的集疏运体系。同时,董家口主动担起社会责任,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规划建设,去年11月,作为董家口重点民生工程的华能青岛热电为董家口安置区近900户居民实现供暖,标志着泊里镇成为青岛市第一个实现集中供暖的小城。

  如今,董家口经济区正在“依托大港口、引建大项目、发展大产业、创建新机制、建设新港城”,实现以港促产、以产带城、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绿色新港城。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越来越享受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优化所带来的红利,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

  

  董家口港区40万吨级矿石码头。

  

  董家口港区20万吨级矿石码头。

  董家口经济区远期规划面积616平方公里,近期规划面积284平方公里,规划为港区、临港产业区和新港城三大板块。自2009年开发建设以来,累计完成开发面积50平方公里,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40亿元,实现“九通一平”;集聚亿元以上项目70余个,投资总额超过1600亿元。重点培育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粮油及冷链、木材深加工、再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作为国家重要的沿海城市,如今青岛更是将港口作为撬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点,发挥港口的产业、人口聚集优势,打造董家口经济区新港城。

  保 障 体制创新,建成第四代物流交易港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董家口经济区在基础设施配套和服务机制上做足功课。据统计,经济区供水能力达到26万方/日,其中海水淡化一期10万方。设计污水处理能力20万吨/日,已形成3.8万吨/日的处理能力。建成220KV变电站2座,110KV变电站8座。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实施了道路、给排水、绿化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形成了“三纵三横”的集疏运体系;总投资18亿元,全长11.4公里的公共化工管廊,具备使用条件。

  在服务机制创新上,董家口探索设立“理事会+管委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理事会秘书处工作机构,成立了企业联络服务办公室,搭建起区域决策议事平台。一年来,共为青岛港、青钢、双星等企业协调解决各类问题110件。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由驻区企业和“两镇一区”参加的区域协调会议,催生区域经济发展新动力。先后制定《关于设立重大项目专项办公室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对经济区项目服务保障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服务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的创新措施,对港区、产业区重点项目设立专项工作办公室,建立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促进项目快签约、快落地、快开工、快投产。

  还创新推行“总揽式、全程化”审批服务制度,对挂图作战的所有项目,量身定制审批流程,实行“一套流程”、“一口办理”,第一时间完成项目审批。备案类项目实现即时批复,大大缩减了审批时间,提高了审批工作效率。

  据悉,预计到2024年,港口吞吐能力达到3亿吨,基本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第四代物流交易港。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