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青岛新闻

春节将至红包满天飞 狂轰滥炸用户心动(图)

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孙欣 刘佳旎   2015-02-09 07:02:00

关键词: 红包 支付宝 付通 用户群 用户使用

春节将至红包满天飞 狂轰滥炸用户心动

  制图 董军

   春节将至,以微信、微博、支付宝钱包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又展开了新一轮的红包攻势。去年春节,用户通过微信初识“红包”,而微信也通过小小的红包,获得了海量的微信支付用户。随着红包被越来越多平台和用户使用,红包发送者也从个人扩展到企业。红包也逐渐成为平台聚拢人气、争取用户乃至吸引企业来此营销宣传的手段。一年来,用户不断遭到各平台红包的狂轰滥炸,现如今还能否被红包所吸引?平台方能否借此拉拢支付用户?借此进行营销的企业又能否取得成效?

   红包对用户是否仍具吸引力?

   用户不会对红包抵触VS红包泛滥消耗用户热情

   孙 欣

   一边玩,一边还能挣点小零花钱,这种方式对用户的吸引力何时都不会消失。一方面,目前用户抢红包的平台,都是具有社交或理财、消费功能的平台,用户抢个红包只是在刷朋友圈或是浏览信息时,顺手就可以完成的,并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另一方面,虽然红包大都是几毛或几块的小面额,但对用户来说“小钱也是钱”,多抢几个就能积少成多。而且现金红包都可以提现到微信钱包或支付宝账户,既可以用于以后的支付,有的还可以提现到银行卡。在开放的微博平台可以看到,抢红包活动2月2日开始,但到2月5日,部分明星和企业的红包就已被抢光,这足以说明用户对红包的热情仍然未减。

   刘佳旎

   自从去年的微信红包走红以后,微博红包、支付宝红包、滴滴红包、网购红包便开始不断充斥人们的生活,各家都想分得一杯羹,重演去年抢红包的空前盛况。可是,红包对用户而言最具趣味的关键点在于“抢”,一旦红包泛滥,自然就没了抢的欲望。就好比双十一购物节,在阿里巴巴初创双十一的那几年,消费者提前列购物清单、熬夜抢货的案例比比皆是。可是近几年,双十一演变成了所有电商的狂欢购物节,尽管各家的广告依然极具煽动性,但消费者的热情已经渐渐消退。当一个营销爆点成为营销常态,自然也会消耗用户的参与热情。如今红包满天飞,虽说各家也搞出了“群红包”、“接龙红包”、“猜红包”的名堂,但无非是换汤不换药,让用户感到审美疲劳之余,也会感慨:去年的老点子,今年被当成各家的新年大招,就想不出点别的花样了吗?

   平台方能否借此拉拢支付用户?

   高频次有助用户习惯养成VS丰富的消费场景才能形成粘性

   孙 欣

   有实实在在的现金入账,这种诱惑是大部分用户都难以抵挡的。这一点不妨回忆一下去年微信红包的情景。用户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红包,都积极捧场抢红包,有的人甚至抢到了几十乃至近百。当时的微信支付仍在普及阶段,大部分用户并没有绑定银行卡。但是要想真真正正获得这笔红包钱,就必须绑定银行卡才能提现。因此,很多用户就迅速绑定了银行卡。微博红包也是同样的道理,很多用户绑定支付宝,只是为了红包提现。虽然,提现过后就取消绑定的现象很普遍。但是,对一种新事物,首次使用通常是最困难的。而用户在尝到甜头,体会到便利之后,经过不断熟悉和重复的红包攻势,成为平台的长期用户只是时间问题。滴滴打车的普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经过半年多的烧钱补贴之后,滴滴最终形成了庞大的用户群,成为了国内市场份额领先的打车软件。

   刘佳旎

   微信、微博、支付宝的红包大战,最终目标无非是要占据用户移动支付的市场。要培养用户移动支付的习惯,靠红包的狂轰滥炸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根本上还是要解决红包的使用场景问题。2014年的红包大战,微信可谓一马当先,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带动了微信支付的发展,但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的市场份额,支付宝份额为82.6%,包含了微信支付的财付通份额为10%。支付宝之所以能占据移动支付市场八成以上的份额,是因为支付宝钱包在线上和线下覆盖了餐厅、便利店、打车等多种生活消费场景。但是,微信靠红包打天下,功能表现太过单一,无非就是提现,连直接抵现都不行,空有话题性,缺乏使用场景,这也是去年不少用户红包提现之后立马解绑的原因。要培养用户移动支付的习惯,增强用户粘性,还要扩大红包的消费场景。

   营销企业能否取得成效?

   红包是到达率极高的广告VS换了名目的代金券难打动消费者

   孙 欣

   在人气足够旺的平台上发红包,对企业来说是增加曝光率的一个绝佳机会。对一些并不知名的小企业来说,用户获得红包,至少知道了有这样一家企业,增加了企业的知晓度。同时,这也是提升企业或品牌形象的一个有效渠道。虽然红包可能只是不多的几元或是一件并不贵的小礼物,但这却是一次到达率极高的广告。相比其他的营销渠道,发红包会更为有效。用户收到后,会无形中对企业形成一定的好感。用较少的钱,就能“买”到用户的心,何乐而不为。而且,很多红包是以店铺优惠券或是代金券形式发放的,不少用户会为了花掉红包,而超出本来的预算或实际需求而消费,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提升营业额。

   刘佳旎

   傍上微信、微博等热门社交平台发放红包,这对企业而言有多大作用?就以滴滴红包最近与品牌、明星合作推广的方式为例,靠冠名在朋友圈发放红包,用户习惯了看见滴滴红包就抢,但事后恐怕没几个人会记得到底是荣耀6 plus还是999感冒灵给自己发的红包。品牌的快速更迭和轮番上阵造成了一种繁荣,但这种繁荣的营销作用注定十分短暂。况且,对用户而言,大多企业发放的红包就是换了一层包装外衣的代金券,有些需要消费满一定金额后使用,有些只能限定在某一类商品中使用。这种红包跟微信红包和支付宝红包不同,不是直接给用户送钱,而是刺激用户去消费。商场的店庆、年终大促推出满额返券,就连商场的微信公众号都能抢红包,这一营销技巧在传统零售领域已经十分司空见惯,理性的消费者很难为之所动。

初审编辑:高忠业
责任编辑:刘宇昕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