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图片新闻

纪实探访青岛百年里院(一)——黄岛路17号平康五里

来源:薄闲阳摄影   作者:薄闲阳   2017-01-06 12:24:00

关键词: 青岛;里院

  红瓦绿树、苍翠掩映。青岛,这个与近代历史纠缠紧密的城市年轻而又古老,随着时间的洗礼变迁,她俨然成为一座引人瞩目的国际大都市。在钢筋水泥的环绕下,人们越发想找寻那些专属于老青岛的元素,想重新拾起年代久远的记忆。

  【里院历史】

  青岛的“里院”大多建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根据1933年青岛市社会局统计,当时全市的“里院”有506处,房间16701间,住户10669家。

  青岛最早的里院诞生于大鲍岛“中国城”内,由德籍建筑师阿尔弗莱德·希姆森规划建造,他也因此被誉为“青岛里院之父”。

  德占青岛以后,1900年编制的《青岛城市规划》中有这样的记录:以观海山为界限,以北的大鲍岛是华人区,以南是欧人区,鲍岛区、台东区、台西区等区域属于华人区。当时的鲍岛区,即现在的四方路风貌区一带,那里华人商业发展很快,为了满足这种经济上的需求,便开始兴建起了里院这种建筑形式。

  “里”和“院”不一样。“里”是先诞生的,最初的“里”是楼房,身份高的教师、公司职员、政府上班的、邮电局的住在“里”。后来大的工厂、产业工人出现了,“院”才诞生的,“院”是平房,住的大都是身份低的产业工人,一个工厂住一个“院”。到1948年,在当年7月的一份档案中看到,那时候的青岛里院已达到760个。此后发展渐缓,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岛建筑普查,粗略统计青岛有近600个“里”,近200个“院”。

  1999年在制订《青岛历史文化名城总体规划》时,才将两个概念合二为一,并从建筑、文化和民俗的角度定义了里院,后来统称为“里院”。

初审编辑:高忠业
责任编辑:宋佳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