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甲子后 再话“碑心石”:道路交通博物馆带你重回历史

2018-05-23 09:20:00 来源:  作者:

  大众网青岛5月23日讯(记者 王明明 实习记者 黄煜婷 通讯员 田润昕)(中国)道路交通博物馆是全国首个以展示道路交通行业为主题的现代化博物馆,坐落于青岛市市北区馆陶路49号的交运文化新天地景区,该馆经交运集团(青岛)多年筹备悉心打造,于2015年9月开馆。其展陈以我国道路交通行业发展为主线,分为1序厅8站点,全方位展示了我国道路交通行业在古代时期筚路蓝缕、旧中国时期举步维艰、新中国时期艰苦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跨越式发展新篇章等不同时期的发展历史,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深厚的人文景观内涵、创新的文化旅游服务功能,向海内外游客传播道路交通文化和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个甲子后 再话“碑心石”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运输队使用的老旧枕木、锈迹斑斑的钢管、手腕粗的钢丝绳缆等30余件老旧工具是该馆的馆藏经典。

  在(中国)道路交通博物馆内,有一处展区令每一位参观至此的游客肃然起敬,为之震撼动容。其展示的红色事迹鲜明且浓烈,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该展区通过40余幅图片、30余件搬运工具,生动再现了1953年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在青岛的“诞生”与搬运的艰难历程。

  

  时间回到近60年前的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9月30日,会议决议为纪念在革命时期英勇牺牲的烈士在天安门广场兴建一座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建好“共和国第一碑”,最主要的是选好碑心石,兴建委员会为此进行了三个多月的实地考察,通过反复对比,最后选定了青岛浮山的花岗岩石料。

  

  1953年3月,“共和国第一碑”碑心石在青岛浮山大金顶动工开采。300多吨重的巨石,人工开凿40多个炮眼,用100把钢楔子、8个承重200吨的千斤顶才将巨石剥离。而后,把碑心石从山上运送到火车站又成为了一个“沉重”的难题,因为不仅要使碑心石“动起来”,还要穿越从山顶到火车站之间包括丘陵、河沟和街区等在内的复杂地形。这项国家重任落到了交运集团(青岛)的前身——山东省联运公司青岛分公司搬运工人们的肩上,他们充分利用了在日积月累的搬运工作中琢磨和积累的工作经验,在开采出来的石料下铺上枕木路基,石上捆扎钢丝绳缆,其下再放置钢轨和铁管,在连绵起伏的丘陵路上依靠3台进口拖拉机牵引前行,以每天500米的行进速度,整整走了30多天才抵达当时的青岛孟庄路火车站,碑心石在这里搭载火车运往北京。1954年10月,碑心石运抵北京的当天,朱德总司令亲自前来迎接运石专列。1958年5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在天安门广场揭幕。

  

  当游客们在馆内聆听那段激情燃烧的故事,触摸着先辈们曾使用的那些锈迹斑斑的千斤顶、铁锹、手电筒、电话机,用来捆扎巨石的粗麻绳、垫在铁骨架下的枕木,耳边仿佛回荡起运石勇士们“加把劲!”“坚持住!”“快跟上!”那坚强刚毅的呐喊声。智慧勤劳的新中国工人面对搬运设施简单、搬运条件简陋的采运工作,以舍我其谁的精神迸发出了敢为人先、砥砺前行的高昂斗志,重达百吨的碑心石成功采运也被称之为中国建筑史、运输史上的“奇迹”。当年参与搬运的小伙子如今大都离世,但后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