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市北:情怀错埠岭 走进观音寺

2018-10-19 10:23:00 来源:  作者:

  大众网青岛10月19日讯记者 杨若雪 通讯员 崔梦馨)说起于姑庵,对于很多年轻人都很陌生,但说起观音寺,大家都很熟悉。于姑庵是观音寺的前身,于姑庵2000年经过扩建,2013年正式更名为观音寺。于姑庵位于市北区错埠岭191号,东临福州路,北依辽阳西路,系山东省名庵古刹,也是岛城优秀建筑之一,1982年被列为市级重点保护文物保护单位。

  于姑庵的前身为黄德庵,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庵名为唐太宗李世民钦赐。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为求国家安定,稳固基业。命人在全国寻找四大擎天柱,著名的风水先生李淳风、袁天罡来到崂山,找到了道柱之所在,在错埠岭村东南的半山坡上(今福州北路与同安路交汇处附近)找到了崂山山脉的天眼和地眼,遂在此修建了黄德庵。

  此后,黄德庵里香火很旺,法会圆满;每逢正月初一都要举办弥勒菩萨圣诞法会,特别是正月十一和六月廿三“牛魔王生日”这几天,农家们为了求得阖家平安、牲畜兴旺,纷纷进庙摆供、上香。那些趁庙会做些小生意的人,头天便在庵的周围占地盘摆摊。庙会上还有众多民间文艺演出和杂耍,热闹非凡。

  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黄德庵内住的都是和尚,直到明朝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才改为尼姑庵,说到此就不得不提一下来到黄德庵的第一位尼姑—于氏。

  永乐年间,胶东登州府(今山东文登)大水泊村的于姓迁移错埠岭村安家落户。成化年间,于姓三世有大户人家一位姑娘从小闻佛法,长大后,亦不思儿女之事,一心向佛。该到结婚的年纪,家里长辈便给她定了一门亲事,但她却誓死不从,于是婆家强行娶妻。成婚当天,家人强行把她塞进轿子里,这位于姓姑娘身上偷偷藏了一把剪刀,当花轿抬到黄德庵北边时,她趁着轿夫上坡前落脚歇脚,逃出了花轿,静坐庵前。于氏女在庵前静坐了一天一夜,矢志博弈佛门。黄德庵时任主持认为她有神灵附身,答应其归入佛门,落发为尼。

  那时候,黄德庵附近有个河马石村有个叫马金怀的状师,经常去浮山所赶集,每次路过黄德庵,都要进来歇息、喝茶,与和尚聊天。一开始庙里和尚热情接待,躬身相迎。但日子一长却发现马金怀整日来庵里喝茶、歇息,却从来不见他添一份的香火钱,于是和尚们对他逐渐冷淡了。

  感受到和尚们态度的变化,马金怀心中十分恼怒,于是打起了坏主意。他回到村里,收集了许多猪、羊骨头,趁人不注意偷偷埋在黄德庵周围,然后跑到县衙告状,县官带人到庵查验,果然在庵四周挖出许多猪、羊骨头,便下令和尚全部搬出黄德庵。因为于姓尼姑本来就是村里人,又深得百姓爱戴,所以在众乡亲的求情下,将她一个人留了下来。

  和尚被逐后,于姓尼姑看到此时的黄德庵已是十分破旧,便发愿要进行修缮、扩建。她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开始四处化缘集资。

  传说有一日,当于姓尼姑化缘到枣园村时,见到一棵参天大枣树,于是便在树下念经三天三夜。此举感动了当地百姓,当大家得知她的用意是募化枣树建庵,于是就组织众人将枣树伐倒,送到黄德庵。于姓尼姑的行为也感动了周围村民,大家纷纷捐款资助。就这样,于姓尼姑终于备齐了钱和材料,择吉日动工,将原来的黄德庵拆除,原地重建。

  新庵建好后,便改名为于姑庵。庵内共有正殿、东廊房、西廊房、天王殿以及南阁殿五个殿。从此,于姓尼姑在庵内收徒,一代传一代,于姑庵内香火旺盛。

  有史记载,于姑庵建成后,曾先后在1908年至1909年、1915年、1935年、1945年、1965年、1994年和2000年至2013年7次进行重修与扩建。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