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酱菜第一家:裕长酱园的创变之路

2018-07-02 18:16: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大众网市北7月2日讯记者 胡成林 通讯员 王程程 王恩全清康熙之时,张灿诗云:“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事事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素来,酱醋就是我国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今,许许多多传承了百年的老字号已成为“钦点”,滋润着我们挑剔的味蕾,青岛市市北区的“青岛酱菜第一家——裕长酱园”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个。

  在市北区四方路和芝罘路拐角处,有一座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高楼。这里曾是裕长酱园旧址。经历20多年的风风雨雨,我们发佛仍能看到那黑瓦墙围城,弥漫着酱菜的芳香。

  裕长酱园始创于1904年。德国强占青岛的1897年,筑港建埠大兴土木,从周边各县雇佣来的大批民夫拥进青岛。他们收入微薄,生活极其艰苦,瓜干饼子之外,唯靠咸菜佐食,一些以咸菜为产品的家庭作坊便应时而生。这些作坊以家庭院落为场地,以大缸为容器,腌制大批咸萝卜,隔三岔五的挑到建房筑路工地、渔港码头兜售。由于生意很好,一时间,这种咸菜腌制作坊急剧增加,便是青岛酱园业的雏形。到了1904年,章丘人沙裕福携1105吊700文钱原始资本,在现今的芝罘路55号开办了青岛第一家酱园——裕长酱园。

  裕长酱园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式建筑。临芝罘路墙上一溜四个半圆形窗户,进门是柜台,柜台后摆放着各式小缸,內盛各式酱菜。后院有几十个大缸,腌制着切成型的各种酱菜,盖上一个圆锥形的缸盖,白天晾晒,晚上盖上,数月后即可出售。

  它是传统的前门面后作坊,工人在后面干活,店员们在前面卖货送货。当时店里经营的产品,主要有酱油和豆制品,“虎皮菜”、“酱包瓜”、“甜酱”、“辣椒砖”是裕长享誉青岛的名品。

  由于进料选料十分严格,酱菜色型味俱佳;加之秉承信誉、童叟无欺,裕长迅速崛起,并一枝独秀,成为斐声岛城的名店。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年产销各类酱品五十九个品类,六十多万斤,营业额达二万三千多银元。

  “裕长酱园”在青岛独家经营长达八年之久,直到1912年,才有“同和福”、“和兴”二家加入,其后,到1920年又有“谦祥泰”、“万升”相继开业。

  青岛酱园业的鼎盛时期是二战时期,这时,尽管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但青岛特殊的地理位置的相对平静,商埠建设日臻完善,市区人口不断扩大,对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来青经营酱园业的外地商人接踵而至。到1936年,青岛的酱园业已发展到六十多家,形成了青岛酱园业的“四大家庭”(裕长、同和福、谦泰祥和三聚成)和“两大暴发户”(万通和大兴),这种繁荣一直延续到1946年。

  由于裕长酱园的声誉和经营得法,其产品不仅占领山东市场,而且远销河北天津等地。在需大于求的关键时刻,老板决定扩大生产面积,他们就在大连路和丹东路交角处建了生产车间。在院子里建了一个约50平米的大池子,池内腌制各种酱菜。在这里腌制的是半成品,还不能上市,然后拿到门市上再加工成各种成品,才可上柜。到1946年12月,经营达到相当规模,酱缸有800余口,门市屋6间,加工车间7间,职工27人,生产设备先进齐全。

  解放后,裕长酱园生产的八宝咸菜有口皆碑,选料有芥菜、萝卜、黄瓜、韭菜花、杏仁、花生、姜片、辣椒等8样,做工精细,用陶瓷小罐盛着,外贴红色商标。

  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后,裕长酱园改为青岛第三酿造厂。后来,随着青岛灯塔酿造有限公司的成立,又以“灯塔牌”重新闪耀商场。青岛灯塔酿造有限公司在2006年被国家商务部认定命名为“中华老字号品牌企业”。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