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

投稿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专访

张泉三:用心做事 以情暖人

来源:青岛大众网   作者:   2011-06-23 13:32: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
费三元

张泉三

    他是青岛市市立医院急诊科张泉三,承担着急诊接诊、急诊观察、急诊病房的医疗急救和管理工作。这是一个危、急、重症病人的集中地,常常患者多达100多人,嘈杂的环境,危重的病人,心焦的家属,只要一踏进诊区,他和他的医护人员就要不停地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二十多年的坚守,如白驹过隙;千万次的成功救治,让他欣慰;千百次的加班,他始终无怨无悔。“爱心、质量”已经成为他和他的团队心中不变的宗旨;“争分夺秒”成为他们坚定的理念。国家级“巾帼文明岗”、“青岛市职工诚心示范岗”、“青岛市迎奥运示范窗口”等荣誉,都是他们的骄傲!

爱岗敬业,是他的信念

    作为医院接诊的最前沿科室,急诊常常成为医院留给病人的第一张“名片”。然而简单的“急救”两个字,却要求他们医护人员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快速反应,踏实认真,坚持不懈。

    张泉三的老家在济南附近,父母已经年近八旬,2008年奥帆赛之后,医院急诊病人,尤其是老年危重病人不断增多,为了确保医疗安全,他已经整整三年未回家探望,就连爷爷去世,母亲为了不影响他的工作也不曾告诉他。每当乡亲们问起他,母亲总是说:“儿子工作忙,离不开。”但他心里明白,母亲是多么希望他能抽空回家看看;他更清楚,电话那端老人一个个报平安的背后,一次次“家里没事儿,忙你的活儿吧”的叮嘱的背后,饱含着多少思念与牵挂。

    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张泉三做到了“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把每一件事情做细、做好。急诊科的病人经常扎堆,为了能够更加细致地诊治每一位病人,他经常早早来到诊区,抱着血压计,挨个病人查体、询问病情,耐心给病人讲解病情;下班前,也要再仔细巡视一遍病人,才放心回家。急诊科又是一个及其特殊的岗位,生死时速几乎每天都会在急诊室上演,夜里响起急救电话更是家常便饭,有一次,已经是半夜12点多了,一名中年患者突发心脏猝死,电话铃声就是危重患者和家属对“生”的渴求,他闻讯赶来,气管插管,胸外按压,建立静脉通路…… 五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半个小时过去了… … 他和医务人员们个个汗流浃背,但患者的心跳还未恢复,看着家属焦急的目光,听到患者老母亲揪心的痛哭,他鼓励他的团队不要放弃!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当他们不停地轮流做了40分钟胸外按压后,病人的心跳终于恢复了,家属当即跪在他们面前,只一句“他们的恩人啊,他们一辈子都忘不了,谢谢!谢谢!”就已泣不成声… …

    在急诊室这样复杂、繁忙、高风险的环境里,随时都有突发状况。他和医护人员的每根神经都时刻紧绷着,为了救死扶伤的誓言,他们奋战着、努力着。在他的词典里,从没有“休假”这个词,就连仅有的周末,他也至少抽出一天时间,来到医院巡诊病人,只有这样他才能踏实。“精于医道造福百姓,情于患者叮嘱健康”这是一位普通的急诊患者给他和他的团队写下的话语,也是对他们的付出的最好嘉奖。

张泉三

畅通生命“绿色通道”,是他的职责
 
    急诊科危重病人较多,张泉三通过加强急诊病人分级管理,使危重病人的救治更加有条不紊。他带领科室率先实施了院前-院内无缝隙衔接的急救模式,增强了急诊病人院前-院内治疗的连续性,提高了病人救治成功率;通过规范、完善了数十个急救流程,使整个救治过程规范、快捷、有效。

    作为青岛市最大的综合性医院,市立医院的急诊接诊量始终位列全市首位,在走廊加床收治病人几乎成了家常便饭,接诊大厅常年拥挤、嘈杂。为了保障医疗安全,他科自2003年开始,率先实施了科主任、护士长巡诊制度,通过不定时的巡诊,及时询问病人的感受,倾听病人的诉求,观察病情变化,努力在第一时间处理好病人的突发状况。

    张泉三记得有一次,巡诊中听到旁边护士大喊“张大叔!张大叔!”,他寻声将目光落向一旁的心电监护,“病人突发室颤,立即抢救!”话音未落,他便迅速娴熟的戴手套、取电极板、涂导电糊,“所有人远离病床,360J电除颤一次……”仅仅用了不到1分钟,除颤成功,病人转为窦性心率!而此时,病人的家属甚至还没有反应过来,他们丰富的经验和健全的制度,一次又一次给病人换来新生。

    几天前的一个凌晨,张泉三被电话惊醒:急诊红区接诊了一名呼吸、心跳全无的猝死病人,日间一病房正在抢救一位80多岁上消化道大出血休克的老人,日间二病房也在抢救一位70多岁心衰呼吸停止的老人,接诊区30多名留观病人有待观察、处置,120急救车随时还会送危重病人过来… … 还没等值班医生说完,他已经套好外衣冲出家门,此时是凌晨两点,但他知道,急诊需要医生!病人需要医生!只用了一刻钟,他就赶回熟悉的诊疗区,紧张的抢救一个接着一个,还好病人的病情都渐渐平稳下来,等他们大家有功夫松口气的时候,太阳已经高升。简单吃过早餐,他又赶紧走进病房开始了每天的常规查房,像这样连续的救治,最长一次曾经持续了72个小时。但是每每看到病人摆脱死神威胁、重获新生的幸福与快乐,他就为自己是一名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的白衣战士,为自己是一名光荣的党员而骄傲。

真诚沟通,是医患和谐的桥梁

    由于急诊大多发病急,病情危重,很多家属都会情绪焦躁,难以面对突发的意外。善于沟通、有效沟通,就成为他们急救工作者必备的技能。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工作体会,张泉三提出了医生与病人,医生与病人家属沟通的十六字措施,“换位思考、主动接触、增加交流、履行承诺”。他们通过主动沟通,深入沟通,可以真切体会到患者的感受,了解病人的需求,搜集有效信息,取得病人信任,辨别患者的类型,了解他们可接受的服务方式,从而达到医患双方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相互尊重的目的。

    曾经有一个患者,身患胆管癌合并肝硬化等多种疾病,两年内反反复复住院10多次,无论家属还是患者常常提出非常苛刻的要求,治疗依从性很差。张泉三要求全体医护人员,不仅要用精湛的医疗技术减轻病人的痛苦,还要用高尚的医德,热情耐心的服务,包容着病人的挑剔,温暖他心灰意冷的心。后来,他成了病人和家属的依靠,每次到医院他们坚持必须找他就诊,良好的沟通让病人和家人开始心情舒畅地配合治疗,为表达感激之情,他们送来一封长长的感谢信,还送上一面锦旗,上面“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关爱患者、情满人间”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是为他们励志前行留下的最宝贵激励。

    针对部分老年人出院后,常出现乱服药或中断治疗的现象,张泉三特意制作了出院医嘱卡,卡上记录着患者的用药信息、注意事项、联系电话、科室服务品牌,这一小小的举措不仅指导病人正确用药,方便病人咨询,还拉近了医患距离,把医生的真情和科室品牌,一同播撒到病人心里。在卡片上,他还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公开了,从此,他每天的24小时都成了病人的咨询时间,急诊科老年病人占了不小比例,每当老年病突发,就是在半夜,心慌意乱的家属也会拨通这个他们当做救命线的电话,尽管妻子常常皱起眉头,甚至为了第二天的工作,不得不暂时搬到其他房间休息,但是她的口头禅“能怎么办,当然是救命要紧啊!”已经成为默默支持他的最大动力。身为共产党员,为百姓解除病痛,挽救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于集团交给的院外急救任务,张泉三和医护人员们更是全力以赴,奉献着自己的技能和力量。在“4.28”伤员接诊急救中,在汶川地震伤员的处置中,在奥运医疗保障期间,在每一个平凡的日日夜夜,他坚持和医生护士们并肩战斗,在创建人民满意医院和创先争优活动中,张泉三践行着一名党员的承诺,努力为党旗增光添彩。经过不懈努力,急诊科连续三年未发生医疗差错事故,他们的服务品牌“生命绿色通道”被评为医院十大优秀科室品牌。他个人连续多年被评为院级先进工作者、院级优秀党员;2008年荣获青岛市文明职工、2009年荣获局级优秀党员等称号。

    平凡之处见真情,坚持之中显忠诚。“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他将继续立足急诊急救岗位,甘于奉献,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用情温暖每一位患者,为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沈月明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