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唯一 !青岛在全国首创基于补充工伤保险的伤养服务制度,入选全国工伤康复重点联系城市

2024-06-14 10:09:34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谭文凯

  大众网记者 谭文凯 通讯员 徐行 青岛报道

  近日,人社部下发《关于建立全国工伤康复重点联系城市工作机制的通知》,公布第一批31个全国工伤康复重点联系城市名单。我市成功入选,且为全省唯一入选城市。

  青岛入选全国工伤康复重点联系城市

  为加快推进工伤康复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优质资源引领作用,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报,人社部相关业务部门审核,最终确定第一批31个全国工伤康复重点联系城市,青岛市因近年来在工伤康复领域成绩较为突出而入选。

  工伤康复重点联系城市主要以完善制度为核心,以夯实基础为根本,以优化供给侧服务、畅通工伤康复服务绿色通道、推进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和提升标准化建设为依托,以加大部门协作、推动政策协同为保障,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建立健全科学合理、严谨有序、优质高效的工伤康复管理服务体系。

  青岛在全国首创基于补充工伤保险的伤养服务制度

  据悉,青岛市于2023年1月在全国首创基于补充工伤保险的伤养服务制度,解决了工伤保险工作的难点和痛点,根本改善了工伤失能者的生活质量。

  全市共有一至四级工伤职工即工伤失能者1200余名,根据实际情况,为600余名需持续治疗的工伤失能者提供住院伤养服务与居家伤养服务相结合的高质量伤养服务,并由补充工伤保险每月对工伤失能者个人承担的伤养费用提供补助1000元或300元,缓解其经济压力。目前,全市共有367人享受伤养服务,为高质量服务全国20余万工伤失能者提供了“青岛模式”。

  科学设计“制度底座”,确保伤养服务可持续,让伤养服务共同体多方受益。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实施补充工伤保险,作为国家工伤保险制度的有益补充,推动职业人群参保全覆盖,形成伤养人员、伤养机构、商保公司等多方受益的伤养服务共同体,实现工伤费用效益最大化。目前,共有1300家企业12.26万人参加补充工伤保险,共补助伤养服务82.74万元。

  有效防控“过度伤养”,确保伤养服务不走样,让伤养服务制度保持长远健康发展。选取专家定期对伤养服务机构提出的个性化伤养服务方案进行评审鉴定,建立统一的网络监管平台,实行一日费用清单实时管控制度,对伤养服务进行全程监管。目前,监管平台已上传居家伤养服务方案1000余条,工伤基金累计安全拨付约1820万元。

  青岛建设工伤康复重点联系城市工作目标

  青岛市计划到2027年末,建立以“医疗康复为基础、职业康复为核心、社会康复为纽带、再就业扶持为延伸”的工伤康复体系。工伤康复制度体系更加健全,职业康复稳步推进,社会康复加快拓展,管理服务更加精准,具有康复价值的工伤职工应康尽康、应康早康,康复成效进一步提高,工伤职工享有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建立健全科学合理、严谨有序、优质高效的工伤康复管理服务体系,助力工伤职工回归社会、家庭和岗位。同时,不断提升工伤康复工作成效和工伤职工权益保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切实助力全省、全国工伤康复事业高质量发展。

  青岛建设工伤康复重点联系城市重点举措

  下一步,青岛市将紧紧围绕推动工伤康复高质量发展目标,结合自身优势和条件,科学合理选择改革和探索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行动方案。建立多元化的工伤康复体系。建立和完善“先康复后鉴定”的工伤康复工作机制,探索构建社会化职业康复服务模式,逐步构建充分发挥社区康复职能的分级康复服务模式。完善工伤康复扶持政策。拓宽工伤康复服务项目覆盖范围,通过强化就业政策扶持推动工伤康复和就业促进深度融合,与残疾人政策联动落实工伤职工享受残疾人服务待遇。推进工伤康复精细化管理。按照“工伤康复相对集中”的原则优化康复机构布局,加强工伤康复协议机构的指导、评估与监管,探索实施智能实时监控与复合支付结算相结合的监管模式。提升工伤康复服务水平。推动工伤康复协议机构按规定提升技术力量和设施功能,深入贯彻落实“放管服”要求优化工伤康复业务经办流程,依托数字化转型推动工伤康复管理服务提质增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