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黄煜婷
大众网记者 张玉 青岛报道
“我们科技小院的主要方向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刘兆龙侃侃而谈,这个看似内向、不善言辞的男同学在谈及科技小院时的自信与自豪溢于言表。
今年六月,青岛农业大学又一科技小院落地乐陵市,即山东乐陵智慧农业科技小院,青岛农业大学2023级研究生刘兆龙作为新生,也作为乐陵科技小院的“第一任院长”在开学之前已经在田间地头调研工作了一个多月。建设科技小院、深入田间调研、在科技小院“写论文……”这是刘兆龙现阶段给自己布置的任务。他说,“科技小院”影响了他。
科技小院是要打破传统在学校实验室里做实验的模式,深入到生产一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乐陵科技小院”的建设初期大部分工作就是调研,挨家挨户拜访、一点一滴记录,为服务于当地积累丰富的基础资源。
土地不会骗人,刘兆龙在深入到土地中去时,土地也及时给了他“回馈”。“有一次村书记找到我说他家的玉米出苗后便停止了生长,我一听瞬间来了劲头,到他田里查看后确认了是缺少钾元素。在施肥后玉米有了改观,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是我当下还没有能力解决的。”那时,刘兆龙便坚定了深入实践、深入科研、深入科技小院的信念。
“我的能力有限,但我的潜力无限。未来我想一直在‘科技小院’走下去,积极深入发现问题,并有能力解决问题。”刘兆龙对未来的挑战丝毫不觉“胆怯”,面对将要到来的问题他要“自找苦吃”!
记者发现,科技小院带给“新农人”的远不止是一个项目、一个“名字”,而是潜移默化根植了一种情怀,那就是矢志“三农”,和农民们的朝夕相处,深入“三农”基础需求,从实践中看到问题,在期盼中解决问题,将为广大农民做实事的责任感深深烙印在心底。
“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自2019年起,青岛农业大学先后在山东莱西市、胶州、乐陵和禹城等地建立了服务地方特色产业的科技小院,派驻师生长期扎根基层。研究生每年驻扎农业生产一线220天以上,以单项技术引进、创新与示范推广为基本手段,将“示范田”直接建在农户地里,研究生们通过与农民零距离接触,田间地头实践锻炼,把成果留在农村中,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实现了特色人才培养、精准社会服务、应用科学研究和技术示范推广等多维度有机结合,姜晓芹等研究生在14名科技小院在读研究生中被批准为青岛市科技特派员,开创了研究生科技特派员的先例。
接下来,青岛农业大学将继续发挥人才、科技优势,以“科技小院”为阵地,加强组织协调和条件建设,推动学校研究生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与农业农村发展紧密结合,持续深入探索创新“科技小院”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青岛农大模式,引导广大研究生扎根一线、融入当地,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干事创业,在服务需求中成长成才。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黄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