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民间艺人金振镛:仨月捏出"水浒108将"(图)

2018-03-20 08:39:00 来源: 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作者: 刘笑笑

  

  ▲金振镛和他的梁山好汉泥塑。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笑笑 通讯员 谭晓鹏

  “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每当响起这铿锵有力的《好汉歌》,《水浒传》中一个个鲜活的好汉形象就会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他们中有怒目圆瞪的“黑旋风”李逵,古灵精怪的“鼓上蚤”时迁……在平度市白沙河街道麻兰村,年过七旬的民间泥塑艺人金振镛,历时3个月,用泥巴捏出了《水浒传》中的108个好汉,它们栩栩如生,形神兼备。

  泥巴捏出水浒108好汉

  手持板斧的“黑旋风”李逵,怒目圆瞪、气势汹汹;右拳高高扬起的“打虎英雄”武松,气宇轩昂;风风火火的“母夜叉”孙二娘,眉横杀气、眼露凶光;古灵精怪的“鼓上蚤”时迁,身形矫健、眉浓眼亮;满腹经纶、足智多谋的“智多星”吴用,眉清目秀……如果不是亲眼得见,你也许不会相信这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水浒“好汉”都是出自一位七旬老人之手。在72岁的民间泥塑艺人金振镛简陋狭小的工作室里,摆满了他亲手捏出的一百单八将。除了这些“好汉”们,简易货架上还摆放着他创作的不少泥塑作品,个个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土气中透露着亲近,粗犷中蕴涵着质朴,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金振镛出生于1946年,由于父亲喜欢画画,他从小也耳濡目染,对美术很感兴趣。“那个时候在农村也没条件,就是自己没事画着玩儿。”金振镛爱琢磨,小时候在生产队放牛,无聊时就喜欢拿块泥捏着玩。参加工作后,曾在平度大理石厂搞石雕,期间,得到著名雕塑家李柯民、于稼祥老师的指授,1987年他还到北京雕塑厂学习,技艺日渐精进。

  既揣摩外形又要吃透性格

  “捏这一百单八将,可费了我不少心血。”金振镛说起创作过程来滔滔不绝。“不光要掌握这108个好汉的外形特点,还必须得把他们的性格特点吃透了,捏出来的泥塑才能逼真。”金振镛说,108个好汉的动态静态图像,他不知道反复研究了多少遍。他先后买来不同版本的《水浒传》,认真揣摩里面的人物绣像造型,又通过网络、电视反复观看《水浒传》电视剧,熟记人物的性格,揣摩人物的形态表情,观察人物的衣着服饰,将108个“好汉”形象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

  研究透了每个好汉的特点,金振镛就开始着手创作了。一块泥巴、几把自制的小竹刀,就是他的主要创作工具,工具没什么特殊的,凭的全是手艺。108个好汉,108个形象,就靠一块泥巴表现出来可不是一件容易事。他介绍说,有些英雄人物比较好捏,如“及时雨”宋江、“打虎英雄”武松、“豹子头”林冲、“智多星”吴用等,正气凛然,英俊威武;有些人物,如“矮脚虎”王英、“鼓上蚤”时迁、“青面兽”杨志等,人物性格或古灵精怪或暴躁莽撞,要表现出人物的特点就比较难,还要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为此,他反复观看电视剧和人物介绍,选取这些人物比较有代表性的故事情节作为创作素材,比如杨志选取的是卖刀,时迁则怀里抱着一只大公鸡,脸上显露出古怪狡黠的表情,人物特点呼之欲出。

  由于对作品要求极高,金振镛每天最多捏2个,这一百单八将,他前前后后用了将近3个月时间才完成。

  盼更多年轻人喜欢这项艺术

  除了水浒一百单八将,金振镛这些年还创作了无数泥塑作品,“我生长生活在农村,所以对乡土非常熟悉,创作的泥塑也多跟农村生活有关。”在表现手法上,金振镛的泥塑以写实为主,注重细节和表情的刻画。因此,在他的手中,普通而又沉默的泥土仿佛有了言语和动作,彼此有了心灵的沟通和精神的意会。近年来,金振镛的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不少单位和个人找上门来定制他的泥塑作品。他也先后多次进入校园、企事业单位展示传承民间泥塑艺术。

  金振镛说,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如果条件和身体还行,他还想创作五十六个民族人物泥塑作品,用泥塑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向前,共同奔向美好新生活的幸福场景和美好心情。

  由于泥塑创作,也有不少人慕名找到金振镛,希望拜师学艺。“我也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喜欢这项传统民间艺术,并将它发扬光大下去。”金振镛说。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