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港”已被世界瞩目

2018-08-20 16:16:00 来源:  作者: 高瑞嵩

  大众网青岛8月20日讯(记者 高瑞嵩)“港”的释义中包含可以停泊大船的江海口岸。它可以为航行的船舶提供停泊的安全地和修整的避风港,以保证它们可以更好的驰骋于大海之上。
  青岛国际院士港同样具有这样的功能,不同之处在于她针对的是院士群体以及科技界的顶尖人才。在这里他们可以拥有最好的平台、发挥最大的优势、成就最辉煌的事业。
  现在的青岛国际院士港中,已“停泊”了一百余位科技界的“船老大”,在这座“港”中,他们不仅让自己科技的“大船”得到最优质的发展,而且已然被这座“港”提供的“妈妈式+互联网”的优质服务所倾倒,而决定立于其中、助力发展。这座“港”也正受到世界的瞩目。


青岛国际院士港

  一个领先的创意
  说到青岛国际院士港,就一定会提到一个人,他就是青岛市李沧区区委书记王希静,他是青岛国际院士港创意的提出者和发起人,更是这座“港”建设的决策者和践行者。
  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反复阅读新闻报道信息的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内心澎湃且激动,一个崭新的创意在他头脑中来回闪现,那就是“在李沧区打造一个院士聚集区”。
  “时不我待,说干就干”。6月2日,他迅速召集了12位有外语功底的李沧干部作为先遣队筹备建设青岛国际院士港;6月3日,青岛国际院士港宣布成立。
  一段艰辛的历程
  任何新事物的呈现,必将先经受困难的“洗礼”,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建立同样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在项目建设之初,很多人对此并不看好,包括有些李沧干部都对此“一头雾水”,工作中也不知该如何下手。面对层层困难和阻碍,王希静没有就此罢手,他坚信“没有科技创新的先行,就没有经济发展的上行,要想发展科技就必须集聚人才,尤其是顶尖人才”。特别是在李沧区大型工业企业相继外迁,产业转型“白热化”的时期,必须尽快找到新旧动能转换的动力引擎。
  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建设进程可谓步步“披荆斩棘”。在解决了“在哪建”、“怎么建”等问题后,怎样招引院士成为摆在王希静和李沧干部面前的最大难题。
  “只要用心干,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儿”,这位不服输的李沧区委书记亲自上阵,踏上了招才引智的艰辛历程。他曾44小时飞了5000多公里,面谈了3位院士,期间也曾被拒之门外,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招才引智的诚心在一些院士那里得到了回应。
  一份努力的收获


开幕式

  “努力是解决一切困难的首要前提”。2016年9月13日,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王玉田签约落户青岛国际院士港,成为首位入“港”的院士,从此,青岛国际院士港招引院士的帷幕正式拉开。
  据悉,截至2018年7月,青岛国际院士港累计引进了国内外知名院士108名,其中外籍院士占比75%,他们都是科技界各领域顶尖的“大腕儿”,引领着科技发展的前沿方向。
  目前,青岛国际院士港内已有16个院士项目投入运营,其中包括帕克院士的成纤纳米新材料项目、西拉姆院士的防雾霾纱窗项目、陈璞院士研制的抗肿瘤多肽小核酸粉剂项目等。李沧区计划年底在院士港实现30个院士项目落地,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100亿元。
  一台院士的盛会

第二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海报

  2018年8月,“第二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暨青岛国际院士论坛”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乘着“上合峰会”的东风,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109名院士集聚一堂,开展科技交流、主旨演讲、高峰论坛等活动,成就了一场科技界的盛会。本届大会参会的109名院士中,有49名签约入驻青岛国际院士港,其中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
  本届大会还正式确定了会议的名称,进一步推动了海外院士青岛行系列化、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发展,进一步提升了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建设水平和影响力,这座“港”正被世界瞩目。
  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将青岛国际院士港形象的比喻为一个孩子,这个孩子现在已两岁两个月,已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龄,而这也意味着她将开始一段全新的发展历程,她会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广阔、越来越成功。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