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残疾老人34年种出“国宝级”苹果树

2017-11-13 15:33: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高玉清

苹果。

硕果累累的果树。

徐文信的苹果园。

红彤彤的苹果。

“国宝级”的苹果树。

  大众网胶州11月13日讯(记者 高玉清 曹森)放眼望去,一片红彤彤的苹果挂满了枝头,在一棵直径达半米之粗的苹果树上,视线所及处全是苹果,令人眼花缭乱,垂涎欲滴。就是这样一棵苹果树,在苹果研究专家眼中可是一个“国宝”。

  一棵年产1000斤 34年老树堪称“国宝”

  在胶州市铺集镇一村的一片果园中,今年67岁的果园主人徐文信站在果树旁,欣喜地看着这棵硕果累累的果树。这棵34岁高龄的果树,徐文信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精力。

  “这棵苹果树是1983年栽的,当时是属于生产队的。今年,这棵树产量有1000余斤,共给2200个苹果套袋。”徐文信说,经过多年的培养,这棵果树在生产中变异,年产量能搭一千斤,青岛农科院的专家都说,这是一棵国宝级苹果树呢。

  谈起自己的这棵苹果树,徐文信满脸的自豪。的确,他的这片果园吸引了很多的专家、教授到来考察。这棵果树结的果子,不仅口感好、品质好,而且没有烂果,并且果树无腐烂现象。

  当然了,这些都离不开徐文信平时的用心打理,他坚守在这片果园已经大半辈子了。裁剪苗木、树体改良、老树改造、加强水肥管理等等,这些果树管理技术活都是徐文信多年累积的经验和钻研心得。

  另外,他还独创了很多“绝活”。在防虫害方面,他用生物防虫法,在果树下面种植凤凰草来熏虫,在树上挂防虫灯来灭虫。在防病害方面,他独创了矿物质防虫法,从而替代了农药治病的方法。

  徐文信的苹果园里,像这棵树一样的老树共有280棵。而且,今年这棵果树所结苹果已经被青岛农科院全部买下,用于科学研究。

  残疾老人不服输 活个样儿给自己看

  徐文信生于1950年,小时候玩耍时掉入水沟里,摔伤了右脚,从此落下了右脚残疾的毛病。尽管身体有残缺,但他从不服输,他告诉自己要“活个样儿,给自己看”。

  1974年,那时候徐文信还是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他在村里生产队担任果树技术员,没想到这一干就是43年。“我的脚有残疾,上学不能上,出去打工人家不要,等到35岁才成家。”徐文信一直感慨着党的政策好,让自己过上了好日子。

  1994年,徐文信将所有积蓄拿出来,并向亲朋好友借钱,承包了村里60亩苹果园。从此,徐文信将家搬进了果园里,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在了果园,期待着这片果园能带来收益。

  然而,刚承包果园的那几年,苹果树可不像现在这样。“刚开始,因为不会管理,一亩地产量还不到一百斤,产量非常低。”徐文信说道。

  可是,徐文信是个爱学习、爱钻研的人,他到处向有经验的人学习,跟科研院校的专家请教。后来,在青岛农科院专家的建议下,徐文信试着裁剪果枝,增加果树密度。“刚开始,实在舍不得裁剪树枝,长了那么多年的枝条了。”徐文信说。

  逐渐地,在专家的指导和自己的摸索下,他的果园产量一年比一年高,苹果品质也一年比一年好。

  大学生回乡创业 为果园注入新活力

  2012年,徐海龙在胶州市一家铁塔厂工作,担任车间主任。“那年,父亲和我商量,要我回家帮着管理果园,他自己年纪大了,一个人太不容易。”徐海龙说。

  尽管嘴上那么说,但是当初徐海龙在心里做了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他大学毕业在工厂上班,月薪一万多。要回家干农活,而且自己对果树种植一窍不通,但看着年迈的父亲,他还是辞掉了工作,毅然回家帮着打理果园。

  徐海龙的加入,给这片果园注入了活力,也让徐文信看到了希望。“种苹果不容易,但是卖苹果也难。以前,父亲每年都开着三轮车出去卖苹果,有一次差点出了车祸,我很担心。”徐海龙说。

  现在,徐海龙运用全新的销售模式,上网卖苹果,在微信朋友圈里卖苹果,而且与网上销售平台合作。另外,苹果还通过物流卖往全国各地,这样苹果不仅卖的快,而且也卖上了一个好价钱。

  除了创新营销渠道,徐海龙还在果园里搞起了采摘,每年光靠游客采摘就能卖掉一万多斤苹果。此外,徐海龙还做起了创意苹果,在苹果上面贴喜字、福字等祝福语,苹果在市场上更受欢迎。

  “要想长远发展,还得走品牌化的道路,为此,我们注册了文信苹果家庭农场,注册了商标,申请无公害绿色食品标识等等。只有往规模化、正规化方向发展,才能不被市场淘汰。”徐海龙说。

  五年下来,徐海龙也成了苹果种植的“半个专家”,新种植的苹果也结出亩产7000斤的硕果,年收入高达20万余元。而且,现在果园还成为了农业部苹果实验基地、山东省水果果品创新团队实验基地和青岛农科院优质苹果实验示范基地等。

  这么多的荣誉的取得,不仅是徐文信多年果树管理的收获,也给徐海龙的创业增加了信心,就像徐文信说的那样,“这片果园就是一笔财富,收获的不仅是果实,更多的是梦想。”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