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子村的革命记忆:台子大桥的修建史

2018-12-13 15:01: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台子村东河河谷深,两岸崖陡而长,其中百分之九十的耕地都在东坡,村民过河送粪及搬运庄稼极不方便,外村人常讥笑说:“台子的男人为什么腰板不直,是上崖子弯腰弯的。”台子村的村民们都盼望着东河有桥,可以挺起腰板。

  新中国成立之后,刘植文在蒲渠新兴合作社任副书记、会计。1961年,他回到家乡台子村任村党支部书记,看到全村父老天天背着肥料、搬运庄稼都绕河而过,心里不是个滋味,便和党员干部一起商讨,要让村里的大桥建起来。 

  经过刘植文等党员多方奔走,一次一次的去乡政府争取。1966年,台子大桥的建设列入县水利项目,大桥图纸也由县水利局设计完成,只待上级资金拨付,就立即开工。文化大革命正在此时爆发,各级机构纷纷陷入瘫痪,上级的资金也断了。

  就在党员干部不知所措的时候,台子村民纷纷向到村委表示,要一起努力,将台子大桥修好。刘植文看着父老乡亲说:“要干也不能让你们来,我们党员要发挥带头作用,迎着困难上,而且要先上。”听了刘植文一席话,很多村民私下里找到村干部,要求加入到台子大桥建设中来。

  没资金,没材料,没技术人员,台子村的党员干部和村民开始了台子大桥艰难的建设之旅。

  台子村老书记、贫协主任张曰恩负责协调,村瓦匠于吉元负责施工,全村男女老幼齐上阵。壮劳力冬季开炮采石,天暖就在平地上加工建桥石料;妇女们送饭、做小工;没有机械,党员们就肩挑人抬;没有技术,党员干部就带着村民到石门看大桥,偷学技术;没有沙子,村里的年轻人去现鳌山街道大任村,用水车人工往家推,一车沙五百多斤,一趟路五十多里路,一天两趟;买不着水泥,就四处求人出去买,一袋袋往家背;没有用具,就用土法解决。如桥洞的碹弧没有用具,就用条子编个弧具,中间两头用石头垒,中间空隙全用河沙填好。没有胎子板,就用黄土敲打而成。最后桥扶手上面的大石块,料场解决不了就用沙子、石子、水泥自己制成(80乘32乘20)64块。

  就这样历经三年,在党员干部和村民夜以继日的艰苦努力下,台子大桥于 1969年顺利完工。桥面长26米,桥宽4.3米,高6米的五孔石拱桥一座,引桥51米长,高5米,共动用土石方4396立方。这对当时只有不足百户人家的村庄来说,工程量简直不可想象。

  正是因为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带领村民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才解决了几代人对“桥”的期盼,真是功在当代,福存千秋。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