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古城国际民谣季:一带一路的跨界音乐表达

2018-07-01 19:55: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锦绣 宁友鹏 张敏

    6月30日晚,即墨古城鸭绿池戏台下,站满听民谣的市民游客。74岁华语音乐传奇陈彼得深情歌唱,从《阿里巴巴》到《迟到》,从《一条路》到根据辛弃疾词作改编的《青玉案·元夕》,一次次掀起“全场大合唱”的热潮“我感恩能在辛弃疾老家齐鲁大地歌唱,我爱音乐,我爱即墨”情到深处,陈彼得满含热泪地说

  当日,2018即墨古城国际民谣季收官。4月19日至6月30日,来自上合组织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两岸三地的30组百位音乐家,历时70余天,在即墨古城开展了音乐家驻留、跨界融合创作、日常演出、大型音乐会等系列活动,加强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一带一路”文化板块增添新内涵,打开了人们音乐生活的新方式

  国际化民族性兼具中国叙事的国际化表达

  6月25日,致力于世界音乐演出的Balkan Awareness现身即墨古城,现场演绎了中国网络神曲“小苹果”。过他们的演绎耳熟能详的“小苹果”变成堪称世界级水准的音乐作品

  记者了解到,在国际民谣季期间,共有11组海外音乐家在古城演出。他们分别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加拿大、法国、美国、意大利、爱尔兰、波兰、乌克兰15个不同国家

  民谣季,让音乐融入生活的种子在古城生根发芽,持续影响和丰富着民众的生活。活动持续时间辐射国家广参演音乐人之,堪称国际民谣盛事

  亲民、接地气,家门口与国际音乐文化零接触 

  “亲民”是2018即墨古城国际民谣季的关键词。人们不仅可以近距离倾听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演唱,还可以和他们友好互动,接受艺术家手把手的指导。

  “我已习惯周末假日来古城听民谣”,市民陈可染来自青岛市南区,2018春夏之交,他在即墨古城度过了一段“民谣无处不在”的欢乐时光。“舞台设置人性化,音乐家们经常走下舞台与观众互动,尤其是在户外街区的演出,和观众完全是零距离。”

  民谣季期间,即墨古城开设“民谣在路上音乐人工坊”,参与演出的国内外音乐人作为工坊主人,通过演示、对谈、排练、手把手教学等方式,与市民游客密切交流。民谣季还启动“即墨古城新乐府音乐家驻留计划”,欢迎世界各地优秀音乐人潜心古城,创作音乐作品,向全世界传播古城。

  对话“民谣与城市性格”,培育城市文化气质

  “如何完成一个充满生活趣味、培养音乐审美、与百姓息息相关的音乐活动,一直是破题的关键。”2018即墨古城国际民谣季策划人、十三月文化创始人卢中强

  4月21日,在即墨古城学宫举行的“民谣与城市性格”名家对话拉开民谣季序幕。付林、刘卓辉、孙冕、黑楠、樊国宾、王磊、王炬等两岸三地音乐“名家”和行业翘楚,围绕“即墨以民谣古城的方式持续打造文化地标的意义”“即墨古城对民谣生态的理解和更国际化的布局”等主题展开讨论,为古城与民谣深度融合献计献策。

  民谣季期间,法国文化交流使者、创新融合乌德琴演奏组合Duoud,以即墨国家级非遗项目即墨柳腔和即墨盲人大鼓书取材,在即墨古城重现好莱坞经典影片《Begin Again》的街头实景录音场面,呈现出一套充满化学反应的影像产品,近期还将完成一带一路中外音乐家合作计划中的一张专辑录制。

  传统与现代相处相容,音乐基因植入民众生活

  因为民谣,历史和现代在即墨古城相逢。这里充满传统与古典的味道,但也生长着传承和创新的力量。这里有源自原始部落的非洲鼓舞、吉普赛爵士音乐,有最为古老的乐器——传说14世纪诞生的印度西塔琴……尤其是西塔琴大师Niladri Kumar发明的融合吉他特色的改良西塔琴,在即墨古城的演出令人叹为观止。

  音乐基因植入民众生活。古城、民谣、国际、传承、创新、现代元素随着音乐逐渐融入人们的血脉,将成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在此过程中,即墨古城也向打造城市文化新名片——中国的“纳什维尔”迈出重要的一步。大众网记者/李锦绣 通讯员 宁友鹏 张敏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