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沧“育”见芳华】第二期:听李村小学老校长王玉凤说李沧教育故事

2019-01-23 18:16:00 来源: 大众网青岛·海报新闻 作者: 李沧区教育体育局

  (▲视频:王玉凤访谈记录)

  编者按:2019年,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我们每一个人的经历都与国家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为全面展现李沧教育的发展历程,1月15日起,李沧区教育体育局推出栏目《李沧“育”见芳华》。栏目围绕“李沧教育的改革发展”这一主题,邀请李沧区离退休老教育工作者、现任教育工作者、知名校友,讲述自己或者身边的人与教育有关的经历,以及所见证的教育的发展变化,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讲述作为经历者和见证者的心路历程与难忘记忆,从一个侧面反映大的时代变迁。为教育鼓与呼,引导更多的人去关心、理解和支持教育事业,为李沧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王玉凤近照)

  (▲王玉凤担任李村小学校长时照片)

  (▲王玉凤获奖证书)

  大众网青岛·海报新闻1月23日讯  王玉凤,从青岛师范学校毕业后便来到了大山小学教书。1972年,王玉凤调到了河西联中任教,这是一所由河西、河东、华光、杨家群等周围各个村出钱联合办的一所小学初中联办学校,这可能算是当时条件不错的农村学校了。1978年春季,李村小学被李村镇定为重点学校,校名改为“李村学校”。实行戴帽办学(小学毕业生在原校上初中),学制为七年一贯制。彻底恢复校长负责制,王玉凤调入李村小学任校长,全面主持学校工作,一干就是24年半。

  一年四季能否上课全要看天气

  一年四季能否上课全要看天气、任课老师只认识几个字、没有学科分类、两个年级的学生要在同一间教师上课……这就是1968年的大山小学(原属于崂山县李村镇)。

  一年四季能否上课全要看天气,教室没有窗户,桌椅都是用泥块堆积的。所谓的窗户就是一个洞,冬天为了挡风遮寒就把“窗户”用砖头填上,屋内没有照明黑乎乎的;到了夏天再敲出一个洞,一到下雨天雨水就会潲进教室,孩子们根本无法上课。

  整个学校只有两个公办教师,王玉凤是其中之一。剩下的都是民办教师。这些教师有的是小学毕业,有的可能只认识几个字。他们上课的内容可能就是读报纸、读语录。

  王玉凤,从青岛师范学校毕业后便来到了大山小学教书。她说,那时候四年级的学生和五年级的学生坐在同一间教师上课,自己给四年级学生上课的时候,五年级学生坐在一边自习,教完四年级的课程再给五年级的学生上课。

  条件不错的农村学校有了带窗户的教室,多数学生读完小学便不再读书了

  1972年,王玉凤调到了河西联中任教,这是一所由河西、河东、华光、杨家群等周围各个村出钱联合办的一所小学初中联办学校,这可能算是当时条件不错的农村学校了。王玉凤回忆,那时候学校有了带窗户的教室。但是,那时候大家依旧的对读书不重视,多数学生读完小学便不再读书了。

  学校是二部制,分上午班和下午班,学生们需要自己带着板凳来学校

  1978年春季,李村小学被李村镇定为重点学校,校名改为“李村学校”。实行戴帽办学(小学毕业生在原校上初中),学制为七年一贯制。彻底恢复校长负责制,王玉凤调入李村小学任校长,全面主持学校工作,一干就是24年半。

  老人说,那时的李村学校教学条件仍然十分艰苦。学校是二部制,分上午班和下午班,每天学生们需要自己带着板凳来学校,也没有教室。夏天树荫下、阴凉地都坐着学生,老师的小黑板就挂在墙上;冬天,下着雪也依旧如此;下雨天,地面的积水没到小腿,也就没有办法再上课了。当时的李村学校是镇里的重点学校,条件还如此不堪,连基本的全日制学制都无法满足。

  (▲李村小学起源于1905年的李村蒙养学堂,李村小学始建时的校舍,地址在现青岛生建机械厂厂外)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人们对教育重视了起来,“当时被称为‘教育的春天’,老师的干劲如火山爆发般。” 王玉凤说。没有加班费、没有课时费,老师们每天7点准时到校,晚上9点半离校,白天上课,晚上给学生们补课。

  当时李村学校还有初中,1979年的时候王玉凤带的那届毕业生考上中专的人数是第一。那时,中专毕业管分配学生们更愿意上中专而不愿意读高中,学校老师则动员学校学习尖子去考高中。

  社会集资建教室,李村小学终于可以上全日制了

  1980年,撤销初中班,改“李村学校”为“李村小学”。当时李村小学校舍为陈旧的平房,有大小教室15间。学校分东西两个院落,面积狭小。学校教学设施简陋,操场是黄土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教学设备除了仅有的几件文体器材外,只有为数不多的小黑板及自制的生字、数学卡片。

  (▲1984年,学校仅有的录音机)

  王玉凤担任校长期间,最难的就是给学生们建教室。因为没有校舍1984年李村学校还不能实现全日制学制。教育部门没有经费拨给学校建教校舍,只能社会集资。王玉凤东拼西凑,才凑齐了12万的材料钱。提到这,王玉凤还是忍不住眼泪说着“那时候办学太苦了。”要想请人盖起房子还需要施工费、人工费等等,王玉凤实在没办法了,就厚着脸皮求当时的建安公司帮忙,欠了公司3、4万。当教室建起的那一刻,王玉凤和全校的教师一直哭,办学的艰辛只有经历过才懂。至此,李村学校实现了真正的全日制学制。

  (▲1984年建成的新校舍,门窗为木质结构)

  (▲1987年李村小学庆祝六一儿童节)

  (▲1994年举行李村镇班会交流后《新学期打算》,当时黑板是水泥的)

  (▲2002年改建后的校舍,全部换为塑钢门窗)

  (▲2005年,重新扩修、建成的新教学楼和塑胶篮球场)

  (▲2017年李村小学挂牌成为全市首所青岛京剧院京剧示范基地学校)

  (▲2017年李村小学孩子们在大剧院演出,孩子们表演的京剧还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

  (▲2018年李村小学美术教室)

  (▲2018年李村小学体育仪器室)

  (▲2018年李村小学美术器材室)

  (▲2018年李村小学合班教室)

  光阴流转,存储了多少人的时光和岁月;改变的是教学环境,是教学手段,甚至是教育理念;不变的是对教育的坚守,对教育的热爱。《李沧“育”见芳华》栏目将持续讲述李沧教育故事,大众网青岛·海报新闻记者将持续关注,敬请期待。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