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对科学探索兴趣 山东科学大讲堂走进齐鲁第一实验小学

2020-09-18 17:33:01 来源: 大众报业·海报新闻 作者: 薛文玉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薛文玉 通讯员 王克燕 李芳 青岛报道

  9月15日,由山东省科协、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卫计委主办,青岛西海岸新区科协、青岛贝壳博物馆承办的第248期山东科学大讲堂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齐鲁第一实验小学举行。

活动开始前对会场进行消毒

  为确保此次大讲堂活动的安全、有效开展,学校在活动前对礼堂进行了全面的卫生清理和消杀工作,确保礼堂自然通风;对门把手、座椅等进行全面消毒杀菌;入场前对与会专家、领导进行健康码、体温、口罩的检测登记;要求学生们隔座就坐等。

测温入场

  活动伊始,少先队员代表在《红领巾飘起来》响亮的歌声中,为出席活动的领导们献上鲜艳的红领巾。青岛西海岸新区科协科普服务中心主任薛建利受邀参加此次活动,并作重要讲话:“科普教育是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开展科普大讲堂活动,就是要从青少年抓起,不断增强青少年的好奇心,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科学种子。”

李宗剑老师讲座《小贝壳,大科学》

  据了解,本期讲堂主题为山东科学大讲堂——“小贝壳大世界”送科普进校园。讲堂邀请全国十佳科普使者、山东省第八届科协委员李宗剑进行题为“小贝壳大世界”的主题讲座。活动中,李宗剑将一只亿万年前的古贝壳化石带到了现场,同学们第一次认识了来自远古时代的海洋贝类。有着5亿年海洋“活化石”之称的鹦鹉螺更是让同学们大开眼界,原来其精密的内部结构竟是鹦鹉螺用来储水的“水箱”,这正是它能够在海里自由沉浮的原理,也是开启人类设计潜艇构想的钥匙。同学们还现场观察了贝壳与瓷砖碰撞的实验,同等厚度的贝壳和人造大理石相比,贝壳的抗压力可以达到后者的500倍以上,这源自贝壳内部独特的“矿物桥”结构。

小朋友认真聆听

  活动现场,李宗剑还邀请小学生上台亲手体验,探索贝壳的秘密。同学们聚精会神,仔细观察着,来自东海、南海不同海域的2只海螺,竟然像螺丝螺母般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而且组合后竟然可以像陀螺一样旋转,仿佛有一股大自然的魔力,同学们大为惊叹。李老师告诉学生们,其实小贝壳里暗含着数学中的对数螺旋线,而大自然中的螺旋现象更是无处不在,小到DNA,大到螺旋星系,从宏观到微观,处处都有螺旋的规律。

活动会场

  “小螺号,嘀嘀嘀吹,海鸥听了展翅飞……”活动最后,李老师用大 法 螺为学生们奏起了音乐,大 法 螺不仅是古时人类使用的号角,还是天然的海螺音箱,声音通过海螺加速螺旋,变得更加立体优美。现场响起了阵阵惊呼和掌声,孩子们对贝壳与海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同学们最为期待的有奖问答环节中,每个人都仔细聆听,认真思考,争先恐后进行抢答,参与其中的同学,纷纷得到了精美小贝壳和书籍。

积极与孩子们互动

  本次活动带同学们走进了五彩斑斓、神秘有趣的贝壳世界,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让同学们在快乐中收获知识,也激发了同学们探索未来的欲望。对于此次活动的成功开展,齐鲁第一实验小学校长马丽霞给予了极高评价:“这是一场非常成功的活动!让科普走进校园,为学生们带来一堂生动的科普课,让校园充满了科学气息,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科学兴趣,充分体现了科普大讲堂的魅力,发挥了科普大讲堂的作用。”

  据悉,齐鲁第一实验小学建校五年来,精心打造十一座校园博物馆,实现校内“一馆一课程”,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知天地,通古今”。其中校园贝壳博物馆馆藏了近千枚展品,以贝壳标本、化石、文物艺术品以及科普教育四大板块为依托,为青少儿童系统展示了贝壳文化。建馆五年来,学校多次邀请海洋科普专家走进校园,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同时,博物馆多次接待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以及政府领导,颇具海洋特色的贝壳文化不仅让来访者为之震撼,也给在校学生提供了诸多参与海洋教育、创新竞赛的实践机会。

  

初审编辑:曲顺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