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放弃高薪回国科研 让人工胰脏研究国际领先

2020-05-04 21:00: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曲顺

  大众网·海报新闻青岛5月4日讯记者 曲顺 通讯员 任波)2020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团中央“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推选结果揭晓,从高校实验室埋头科研走出来的山东科技大学青年教师王友清榜上有名。

  不知不觉间,王友清已回国10年。他依然会记得在美国做博士后期间的日子:“当时赶上北京奥运会,我的导师恰好举办团队聚会,同事们对中国流露出的震惊和认可,让我充满自豪感。由于当时我的研究领域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我感到应尽快回国。”合同期满,他婉拒了导师邀请,投身祖国科研事业。

  王友清来自山东普通农民家庭,他先后在山东大学、清华大学度过了本硕博的求学生涯;2008年,27岁的王友清只身前往美国做博士后,在美期间,取得重要学术突破,在国际上最早设计了“学习型人工胰脏”;2010年,合同期满,面对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的挽留,他婉拒了导师,表示“愿意回国做一名开拓者”;回国后,他成功研发了国内第一台人工胰脏临床实验测试平台,有望造福我国1.2亿糖尿病患者。

  他是王友清,是山东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他更是心系祖国的朴实科研工作者。在五四青年来临之际,王友清获评“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荣誉称号,也是山东科技大学首位获此殊荣的青年教师。

  赤子情怀,挂专家医生号不为看病为科研

  “80后”青年王友清来自山东莱芜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求学阶段一直勤奋好学的他在学业上并未遇到太多阻拦。2008年从清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加入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F. J. Doyle III课题组,从事人工胰脏方面的博士后研究。

  在美期间,王友清取得重要学术突破,在国际上最早设计了“学习型人工胰脏”,这个研究可以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相关治疗。而王友清认识到,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糖尿病人口第一大国,他对中国人工胰脏领域的科研空白感到十分担忧。近年来,国内外糖尿病患者数量不断攀升,对于庞大的患者群体来说,如果体内缺乏胰岛素,就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长时间的高血糖则会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的并发症会导致人的肢体残疾。因此,糖尿病的治疗成为目前热点科研方向。王友清介绍说,“我国是世界糖尿病人口第一大国,但是当时相关人工胰脏临床实验测试平台的研究还是空白。”

  合同期满,Doyle院士挽留他,并提供当时世界最先进的人工胰脏研究实验条件。王友清婉言拒绝,他说:“祖国更需要我,我更想做一名开拓者。”Doyle院士在推荐信中评价,王友清是他20多年来指导过的最优秀的博士后之一。

  学成归乡,百转迂回。当时国内医生对人工胰脏不了解,难以寻找合作伙伴。王友清回忆:“刚刚回国时,国内还没有类似研究,也没有合作伙伴。后来,我通过挂专家号,和他们直接面对面去聊。”为打开局面,王友清挂号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副主任李光伟的门诊,表达了合作意愿并介绍方案。二人很快达成意向,合作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至此,中国人工胰脏领域的研究正式铺开。

  回国开始正式开展研究的王友清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很快各项问题接踵而来。“当时国内还没有动态血糖监测系统,项目缺少硬件支撑。”他辗转与美国DexCom公司建立联系,经过多轮谈判,该公司打消了产品使用资质和技术保密性的疑虑,签订了双方协议,将关键的监测系统引进中国,在阜外医院进行了临床测试。

  填补空白,研发成果造福糖尿病患者

  为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科研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王友清申请了欧洲糖尿病研究基金会的项目,获得18.7万欧元支持,成功研发了国内第一台人工胰脏临床实验测试平台,填补了国内此方面研究领域空白。研发成果目前已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阜外医院等多家医院得到推广应用,完成糖尿病患者临床实验,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

  2016年,一直想回家乡工作的王友清加入了山东科技大学,成为自动化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这让他感到“更有归属感”。他告诉记者:“我们团队里有几位国内甚至国际知名的学者,对我影响很大。而团队中还有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也经常帮助我,学院领导和同事们对我非常关心,提供了大量帮助。”这一切,都让王友清感到有了“回家”的归属感,让他常常想起当时从国外回来的科研报国初心。

  2018年8月16日,他申报的“人体血糖动态过程的安全控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8年度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王友清介绍,“这些研究的难题在于人的状态是在不断变化的,也就是说,控制方向在不断改变;而且不同的人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同一个人每天的食物摄入量也是不同的,这些因素均导致了自动化应用的复杂化。”最终,王友清团队以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为关键技术手段,将数学和工程知识融入课题研究,设计出“学习型人工胰脏”。

  而让学术研究真正起到实际作用,是王友清的追求。他回忆:“在阜外医院做临床试验期间,有位患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患者对国际上这方面的进展了解得特别多,感觉真的是久病成良医,他也非常认可我们的研究。能得到这样一位专家型患者的认可,我们倍感欣慰。”

  潜心治学,展现青年学者风采

  王友清的学术成果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力,累计发表85篇SCI论文,其中10篇ESI高被引论文,得到国内外30多位院士的正面评价和引用。他的论文发表在生物医学领域顶级杂志《IEEE生物医学工程会刊》上,被国际著名网络平台BioMedLib评为人工胰脏领域“20大热门论文”,且排名第一。多位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这方面领域的院士专家G. C. Goodwin、J. G. Chase等人将他的成果列为全球人工胰脏领域的重要进展。

  和在国外不同是,现在山东科技大学的王友清除了潜心科研,还有教书育人的工作。

  他认为,蓝图再宏伟,也要“术德”为基,在学校,他除了做科研,还要给研究生和本科生上课。对于经常出差在外的王友清来说,无论多忙,永远把学生的事放在第一位。在学校,他从本科教学起步,主干课程逐门讲授。他倡导学生“自由和严谨并存,踏实与创新同在”,对实验论文高标准、细指导,短短几年,已培养出3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其中6名获“国家奖学金”,成为科研岗位的骨干和高校青年教授……

  带学生、做科研,一项项成果和荣誉见证了王友清背后的故事:

  两篇论文入选《ATTD糖尿病年鉴》2011年全球血糖闭环控制领域精选14篇有突出贡献的论文,获得编者高度评价:“这是一种新颖的技术,具有良好的鲁棒性,控制效果令人印象深刻”;成为首位获得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Process Control》最佳论文奖的大陆学者;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主席A. Isidori教授为他颁奖,并评价:“王友清如此年轻就获得这么重要的奖项,让我看到了中国科研的未来之星正在冉冉升起。”;2018年,作为山东省科研单位在信息科学部的唯一获奖者,荣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他是王友清,用青年人的热血书写科研与创新的故事,成为青年楷模;用奋斗和敬业擦亮青春的底色,成为育人标兵。

  刚刚获得团中央“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的王友清在同事纪洪泉副教授眼中是“实至名归”,纪洪泉告诉记者:“认识王友清老师八年有余,最深的印象就王老师学术水平高、指导学生到位、对待同事热情。”而王友清的学生朱可嘉也不约而同用了“实至名归”这个词来表达自己感受,他表示:“王老师学术上不管对我们还是对自己,都是高标准要求,对学生更是尽心尽力,很多事让我们觉得很温暖,衷心希望老师会越来越好。”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