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慈医疗集团:小暑时节 护心养阳正当时

2020-07-07 09:09: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赵尊 通讯员 李均雁 青岛报道

  季夏是农历六月,包括了小暑和大暑两个节气。小暑为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此时“暑邪”当道,易耗气伤津,扰乱心神,暑多夹湿,小暑是一年中雨水丰沛的时节,加之盛夏当道,人体易感受暑湿之邪。

  海慈医疗集团心脏中心心血管一科纪文岩主任介绍,中医认为“心主夏”,即人体五脏之一的心是与夏季相应的。夏季属于五行中的火,而心也属火,“心与夏气相通应”。此时亦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虽然气温较高,但仍要顾护人体的阳气,即常说的“春夏养阳”。阳气是人的动力,随季节和日月的交替变化而产生一定的波动,夏季阳气旺盛且易外越,故凡有损于阳气的情况都应该避免。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万物新陈代谢转变的时期,重视阴阳平衡,适宜调理脾胃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之根本,也是中医未病先防理念的体现。

  小暑养生,应从调摄精神、节饮食、慎起居、冬病夏治方面入手。小暑时节养生的重点在于养心,在于精神调摄,应保持心情平和。《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此时不要对天长炎热感到厌倦,切忌发怒,要使情绪平和不躁,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向外,使体内的阳气自然得到宣散。

  饮食上不可过寒贪凉,宜清淡、少油腻,要以温食为主。即煮即食,做到荤素搭配,亦可适当进补消暑解渴的汤水,如绿豆海带汤、苦瓜排骨汤、冬瓜薏米汤、酸梅汤等,老年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可适当食粥。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姜是夏季养生一宝,夏季阳浮于外,阴寒于内,过食寒凉之物,易伤肺胃,姜辛温,发散肺胃之寒而温肺胃,此外夏季也可以多吃酸味或咸味之品来养心。

  小暑养心,预防中暑是关键。小暑天气闷、湿、热,让人感觉很不舒服,预防中暑,要做好防暑降温。在太阳照射最厉害的时候避免外出,必须外出的话,可以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涂抹防晒霜等,外出时应少穿化纤类衣物。室外温度高时,室内也要做好降温。此外要常备一些防暑降温的药品,如十滴水、藿香正气水、仁丹、风油精等。平时可携带装有丁香、藿香、佩兰、艾草等清暑除湿避秽的药包。

  小暑阳气生发,最适合户外运动,晨间及傍晚慢跑、快走、做早操、 高抬腿、跳广场舞等是适合各年龄段人群的运动。运动休息后宜补水、 换湿衣、洗温水澡。

  “冬病夏治”是中医防治疾病中的特色疗法,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人体阳气充盛、体表经络气血旺盛的时机,通过穴位贴敷、针刺、药物内服等手段疗法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衰等心血管疾病秋冬季节容易复发,夏季进行适当的调理可以预防或减轻秋冬季节疾病的严重程度。但一定要在个体化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体质特点选择适合的方法。冬病夏治不能盲从,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经过专业医生判断,合理选择冬病夏治的方案,健康度过夏天。

  海慈医疗集团心脏中心心血管一科遵循心血管疾病特点及中医辨证,常年开展三伏期间的“心病夏治”,其中不仅是“冬病夏治”,还包涵了“夏季养心”。中医的“心”并非完全等同于现代医学里的“心脏”,而是包括心脏在内“主神”的整个神经系统甚至精神心理因素。夏天天气炎热,人体出汗较多,“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会影响到心的健康。心血管门诊经常会遇到过度运动出汗、不规范养生理疗发汗等引发的心脏不适,有些患者进一步引起失眠、焦虑等,严重影响“心神”健康。

  心血管一科注重护养体内阳气,同时兼顾健脾除湿、清热消暑、补养肺肾、化痰开窍、平肝潜阳等,为患者提供了多种“冬病夏治”的方案。经过体质辨识、中药饮片、饮食起居调护,每年6月到9月任何时间均是最佳时机,长期坚持疗效更佳。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