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量青岛——走近老建筑” 文旅公益行6月28日第十八期预告:走近青岛工业遗产

2024-06-27 17:41:03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袁睿

  大众网记者 王芮 青岛报道

  工业遗产是承载着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记录了工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信息。作为城市发展的见证,工业遗产与近代城市相生相伴。青岛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中国近现代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近代工业遗产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工业技术的进程与革新,也见证了城市的发展轨迹和成就。

  青岛近现代史上具有代表性的38处工业遗产涵盖纺织、印染、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类型,承载着珍贵的历史印记和文化价值,丈量青岛—走近老建筑文旅公益行第十八期——走近青岛工业遗产将于6月28日上午8:00正式上线。

  本期丈量青岛我们将走进青岛独具代表性的三处工业遗产,了解青岛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感受青岛百年工业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

  丈量路线:青岛啤酒厂(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青岛纺联集团一棉有限公司(上海纱厂、国棉五厂)

  青岛啤酒厂(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

  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位于市北区登州路56号青岛啤酒厂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903年,由英、德商人共同出资建造,名为“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一战爆发后,日军占领青岛,1916年日本人买下这家厂更名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公场”;1945年8月15日回到中国人手中,更名为青岛啤酒厂;1949年6月青岛解放,工厂由青岛市人民政府接管,名称变更为“国营青岛啤酒厂”。青岛啤酒厂的发展历史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见证了青岛市的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是德国青年派风格,三段式建筑,共两幢楼房,为当时综合办公和酿造生产所用。西侧综合办公楼分为A楼和B楼。A楼为砖石结构,花岗岩墙基,红砖清水墙,红瓦斜坡屋面,室内木构件均由简单雕刻;B楼亦为砖石结构,红花岗岩墙基,红砖清水墙立面,斜坡屋顶。东面酿造生产车间的红色厂房是德国工业建筑,至今保存完整。

  2003年8月15日,青岛啤酒博物馆于青岛啤酒百年华诞之日正式开馆,是国内首家、国际一流的专业啤酒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青岛啤酒博物馆的建成,丰富了青岛的历史文化内涵,为中国啤酒业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历史遗产,搭建了城市工业文化创新阐释平台,是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被誉为中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典范。

  青岛啤酒博物馆共分为百年历史文化、酿造工艺发展、体验啤酒魅力三个展区:

  百年历史文化区域,通过详尽的图文资料、全息影像、互动视频,了解青岛啤酒百年历史文化以及青岛市啤酒风俗等概况。

  生产工艺流程区域,充分利用百年德国建筑、设备,展示了青岛啤酒的百年前整套酿酒工序设备及现代化生产线场景,陈列着大量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展品,包括生产用的中国最早的糖化锅、煮沸锅、发酵池、1896年德国西门子电机等老设备。

  通过新旧对比,生动介绍青岛啤酒的工艺流程及生产的历史沿革,重现了青岛啤酒生产历史的原貌。在此区域内观众可以亲临现代化的过滤、包装生产线,感受4.0现代化生产线的壮观。

  啤酒体验魅力区域,通过全息投影、动感单车、醉酒小屋、AR互动等科技创意项目,在百年历史与新潮科技碰撞中让工业博物馆成为兼具历史和现代、文化和时尚的文博新形态。

  近年来,青岛啤酒博物馆致力于将保护工业遗产与传播啤酒文化相结合,不断探索工业旅游发展新方向、新模式,拓展中国工业旅游新边界,打造了青岛啤酒博物馆音乐餐吧、1903面包坊等多种啤酒文化衍生业态,为大众创造更多工业文化体验,打造时尚多元的工业旅游新地标,真正实现了工业遗产“活”起来。

  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

  青岛四方机厂原址坐落于青岛市市北区杭州路16号,毗邻胶济铁路线与青岛游轮母港客运中心。1900年兴建,最早系德方修筑胶济铁路之需应运而生,一战时厂区主权随青岛一同转由日军所占,二战结束,主权收回,这里才真正开始由我国自行主导机客车等生产制造任务。

  作为青岛工业遗存的代表之一,四方机厂的蝶变更新,是老工业基地复兴、城市更新先行者的代表,更是以工业遗存为基点打造产城融合的“城市文化复兴新地标和城市共享生活新领地”的典范。

  四方机厂是青岛党组织的诞生地,工人运动的发源地,1925年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王尽美领导了胶济铁路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并取得了胜利。作为中国火车的摇篮,四方机厂在自力生产、体制改革中快速发展,留下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先行脚步。

  新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八一号”等机车在这里组装完毕,在机车公园,也就是原来的交车线进行交付,驶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车间里陈列机车是“中原之星”,寓意是中原大地上一颗明亮的星星,它是我们中国第一列自主知识产权的交流传动动力分散性电力机车组,在2001年11月投入使用,时速160公里。2006年6月停运,2007年回到四方机厂。

  过去的办公楼和仓库,现在成为潮流文化街区,正在举办墨定乾坤—中华墨斗珍品收藏展、潮手造展、四方机厂文化美术展。

  园区工业遗产特色商业分为城市文化、理享生活、全民运动三大功能片区,共同组成“四方机厂1900文创园区”,以“文化创意、体育休闲、消费体验”为主要招商方向,建设公共文化交流空间,升级园区配套设施,带动区域复兴,为城市更新助力赋能。

  目前以老四方机厂旧址为基础打造的四方机车公园、城市客厅已面向公众开放,形成城市工业文化交流传播新阵地。电影音乐市集、青岛城市生活艺术季、咖啡节等潮趣文艺活动的举办,为传统老工业区注入了时尚新潮的现代鲜活能量。

  青岛纺联集团一棉有限公司(上海纱厂、国棉五厂

  青岛的纺织业是从缫丝开始的。1902年总部位于柏林的德中丝绸工业公司选址青岛沧口大村河畔创建德华缫丝厂,开创了青岛市近现代大机器工业的新纪元。

  1937年12月青岛军警实施“焦土抗战”之前,青岛有十大纱厂,其中九家为日商纱厂,一家“华新纱厂”为民族纱厂。青岛纺织工业加速了青岛城市化进程,奠定了其作为中国北方纺织工业基地的历史地位。1949年后,九大日商纱厂先后被收归国有,并依次命名为国营青岛第一棉纺织厂至国营青岛第九棉纺织厂。

  为保护利用国家工业遗产,延续城市百年历史文脉,以传承青岛城市记忆和民族工业文化为己任,2014年12月纺织谷应运而生,并将园区中心街道命名为“国棉大道”。

  园区位于青岛市市北区四流南路80号,所在地前身为始建于1934年的日商上海纱厂青岛支店,即青岛国棉五厂,是青岛纺织工业的发源地之一,至今仍完好保留着目前青岛市单体面积最大的包豪斯风格工业车间以及大量珍贵的纺织工业遗存,是“国家工业遗产”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岛城市“母亲工业”百年历史文化和中国纺织“上青天”工业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载体。

  历经多年保护性开发,纺织谷吸引集聚了文化、国潮、创意、休闲等诸多时尚业态,园区已打造以传统产业就地转型升级的创新平台为目标,成为青岛市工业文旅新地标。

  园区以青岛纺织博物馆建设运营为文化核心,有序推进老建筑、设备、设施改造和场景更新,园区先后开发建成纺织历史馆、郝建秀文化馆、上青天文化馆、纤维科技馆、工艺设备长廊、红砖长廊等一批文化体验空间和项目。

  青岛纺织博物馆存有周氏家族百年金桂树、百年水塔、细纱机等众多宝贵的纺织遗迹遗存,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产业积淀,被誉为现代都市中一座天然的纺织博物馆。

  目前纺织谷依托自身文化、空间、场馆、产业配套和品牌赋能优势,致力于打造以时尚产业服务、时尚文旅为双轮驱动,文、产、商融合发展的国际时尚产业园。作为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优秀案例,树立起青岛市传统产业就地转型发展的标杆典范。2023年11月,纺织谷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纺织服装创意设计示范园区,是目前青岛市唯一一家“国字头”纺织服装创意设计示范园区。

  创新展示、技术更迭、业态多元,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为城市文化阐释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跟随本期丈量青岛的脚步,用工业遗产的发展历程串联起青岛城市百年文脉,通过讲述工业遗产的文化内涵,不断加强对工业遗产的了解,感受工业文化与城市更新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弘扬工业文明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嘉宾介绍

  张树枫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从事青岛历史文化旅游研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工作,完成了《琅琊文化遗址调查与保护利用》《青岛要塞遗址调查》《青岛德国监狱调研与保护开发》《崂山文物保护单位遗址现状调查》《日本强掳中国劳工罪行调查—青岛劳工训练所等遗迹及罪行史料调查》等文化遗存实地调研;策划、撰稿、编导了《青岛要塞》《青岛与海军》《青岛水族馆》《孙中山与青岛》等专题片;学术著作有《青岛百科全书—历史分编》《中国近代海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手册—海军篇》《青岛导游》《李村大集》等。

初审编辑:袁睿

责任编辑:苏昱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