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堂 青岛启明星中学开展“华夏溯源·大河安澜·红色传承”研学旅行

2024-04-22 10:17:0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玉

  大众网记者 张玉 实习记者 李浩宇 通讯员 李嘉禹 丁洁 韩岱伟 青岛报道

  “大思政课”该怎么上?这是当下很多教育者关切的问题。“大思政课”的“大”,是时时处处事事都有思政教育的契机,人人皆可成为思政教育的参与者。

  为传承红色印记、践行黄河战略,2024年4月7日—11日,青岛启明星中学举行了“华夏溯源·大河安澜·红色传承”研学旅行,学校300多名师生赴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发源地“河南”,开设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开展“全域大思政”铸魂育人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美的课堂永远在路上。此次研学旅行以“移动的思政课堂”为主线,以“华夏溯源·大河安澜·红色传承”为主题,践行“研学+思政+课程”的融合研学模式,推动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创新性衔接,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亦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华夏溯源 赓续中华文明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发源地,被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博物馆”。此次研学,启明星中学带领学生走进“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河南省博物院、殷墟博物馆、龙门石窟感受历史的沉淀与岁月的变迁,让同学们追溯华夏文明源头,感受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积淀的厚重。

  当历史与科技相结合,传统文化便在坚实的基础下长出繁盛的花,“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便是如此。该幻城是王潮歌导演打造的中国首座全景式全沉浸式戏剧主题公园,有33个剧场,以厚重的中原文化为题材,以沉浸式戏剧艺术为手法,以独特的“幻城”建筑为载体,用全新的观演模式,讲述关于“土地、粮食、传承”的故事。

  启明星的同学们在此观赏了众多精彩的剧目。在“幻城剧场”,同学们在绚丽的灯光、上百名演员高超的演技交织的视觉盛宴中沉浸式感受了中原文化的前世今生;在“第七机车车辆礼堂”演出的剧目中,同学们见证了中国铁路的许多历史性时刻,铭记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励志成为为祖国发展作贡献的有志青年;在“天子驾六礼堂”展演的剧目中,同学们翻开了那本古旧的历史书,以史为鉴,在历史情境中感悟周礼的主要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在这里,我回忆了历史书上所讲授的人物,更进一步地感受到历史的美。看到演员在舞台上激情的表演,我也是尤为震撼,仿佛置身其中。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有着泥土的味道,清新而芬芳。”高一二班的张宝奕同学说到。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一道桥梁。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博物馆工作,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指出“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求“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同学们来到河南省博物院和殷墟博物馆,仿佛穿越回到当年的情景,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所创设的一个时代。

  河南省博物院创建于1927年,是我国成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在博物院中,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及石刻最具特色。博物院的精品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大,是见证中华文明发展轨迹、展示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文化艺术宝库。贾湖骨笛、杜岭方鼎、玉柄铁剑……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展现在同学们面前,仿佛那段时光已再现。在研学导师专业的讲解下,同学们对中华文明久远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知。

  “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走进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大门,展板上的这段话,让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印象深刻。

  殷墟博物馆新馆是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考古专题博物馆。聚焦“伟大的商文明”这一主题,设有3个基本陈列、4个专题展览和1个特色沉浸式数字展,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 4000 件(套),展陈文物数量庞大、类型多样,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的珍贵文物首次亮相,一系列考古新成果首次展示。同学们进入博物馆,听着工作人员的讲解,走进了那段遥远的历史,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夯实了文化自信的根基。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走出展馆,青岛启明星中学党支部书记周宇琛语重深长地对研学师生总结本次研学的意义。

  人文历史是一部辉煌的创造史,其中蕴含着数不尽的劳动与辛勤的汗水。作为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洛阳的龙门石窟可谓是世界石刻的巅峰艺术,为世界文化书卷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诸朝,历时400余年。古阳洞、宾阳三洞、莲花洞、万佛洞……一个又一个精美的石窟向同学们展现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精巧,向同学们诉说着千年前古人的智慧,让同学们跨越历史长河,追溯石窟的恢弘盛景。

  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富丽堂皇,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是华夏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

  王城公园作为首届牡丹花会的发祥地,历届牡丹花会的主会场,是洛阳市牡丹花期最长、景观效果最好的牡丹观赏园。下午,同学们来到了这里观赏国花“牡丹”,感受牡丹文化,领略牡丹的独特魅力。“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眼前的牡丹花色各样,富贵鲜妍,同学们不禁被这样的美景吸引,纷纷合影留下美好的回忆。

  要发展,理应先溯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人应带着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深沉的文化自觉,以博物馆和历史文物为载体,让焕发时代光芒的中华文化,与世界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国家培育“文化自信”的国际化人才,为人类未来发展提供精神指引和强大动力。

  大河安澜 践行黄河战略

  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并提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等众多关注黄河文化传承与生态治理的重要论述。为此,启明星中学组织学生分别前往黄河文化公园和小浪底水利枢纽,走近中华母亲河——黄河,了解中国灿烂多姿的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公园位于黄河地上“悬河”的起点,黄土高原终点,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是黄河的最佳观赏地。此段黄河以“悬、险、荡、阔”等一系列独特的地理特征形成了博大、宏伟、壮丽、优美的自然景观。炎黄二帝的巨像提醒着同学们是身上流淌着炎黄血脉的炎黄子孙,理应追根溯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黄河是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辉煌,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我们应该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高二四班的蔺刘锴硕感慨道。

  作为千年治黄的主战场,黄河河南段留下了众多水利设施和水利文化遗产。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就是其中之一。同学们一起走进小浪底水利枢纽,了解小浪底水库建设历程和小浪底水利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同学们在黄河岸边,一起朗诵了李白著名的诗篇《将进酒》,感受黄河母亲的伟大。“小浪底”三个大字下面,是激扬的朗诵声,是同学们飒爽的舞姿,是同学们激扬的声声朗诵。

  “站在黄河之滨,我感受到了自然的壮丽与浩渺,同时也被人类智慧所创造的水利工程所震撼。此行不仅让我领略了中华文明的伟大,更让我明白了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未来,我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高一一班张子路同学分享了自己的感悟。

  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因此,此行可谓意义深远,让同学们不仅从黄河文化活动中领略了中华文明的伟大以及发展的不易,更明白了青年一代肩上的责任与担当。

  红色传承 探寻红色印记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蕴含着指引我们党和人民增强信仰、信念、信心,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为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启明星中学组织同学来到举世闻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探寻红色文化基因。

  红旗渠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毋庸置疑。60年前,30万林县儿女靠一锤、一钎、一双手,苦干十个春秋,在壁立千仞的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种精神也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同学们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首先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展馆分为五个部分:“千年旱魔、世代抗争”“红旗引领、创造奇迹”“英雄人民、太行丰碑”“山河巨变、实现梦想”“继往开来、精神永恒”。一幅幅画卷在漫卷红旗下发光增辉,一个故事从这里传向了四面八方。纪念馆的参观让同学们从源头上对红旗渠的精神有深入的了解,更对前辈艰苦卓绝、英勇献身精神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随后同学们来到“青年洞”。青年洞位置处于豫、晋、冀三省交界处,总长616米,高5米,宽6.2米。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300名青年,故取名叫青年洞。青年洞地处险境峭壁,是红旗渠水工、建筑和自然景观结合最为精妙的地段,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红旗渠建设最艰巨的地段。

  最后全体同学在红旗渠纪念碑前合唱了《歌唱祖国》,挥舞的红旗、响亮的歌声……表达了同学们对党的尊敬、对祖国的热爱。红旗渠精神研学之旅,也在同学们心里种下一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种子。

  “红旗渠,是近十万人跌跌撞撞的摸索,是近十万人奋不顾身的坎坷,耗时近十年,在太行山腰修建的一条人工河。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数年岁月,一群人以挥洒的汗血创造奇迹。他们站立的背影是黑暗中的光亮,他们迈开的脚步是艰难中的坚持。英雄迟暮,精神不朽,红旗渠精神将永远延续。”高二四班的张纯真认真地说道。

  “这节思政课,我们将课堂‘搬’到了红旗渠,让同学们通过‘红色之旅’,更加深刻地铭记历史,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夯实信仰之基,传承民族之魂。”学校副校长赵显瑞说。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模式也在不断迭代。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研学将教学场景从教室内转向课堂外,是实现全环境立德树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此次河南研学之旅虽告一段落,但过程中观过的风景、听到的讲解、写下的体验将会让同学们收获满溢,回味无穷,这也是移动的思政课堂存在的意义所在,即不仅让学生学会书本中的知识,更让学生深入实地考查、灵活理解与运用课本知识,从浅层上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从深层上将个人使命与国家命运相结合,为成为让党放心,让民放心的高素质人才奠基。

  “这是一堂深刻的思政课、一堂有趣的语文课、一堂鲜活的历史课、一堂丰富的艺术课……通过研学实践,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引导广大师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乡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厚植家国情怀。”青岛启明星中学常务副校长于喜开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研学以知识为基础,用脚步和眼界去丈量世界。未来,其地点将不仅仅局限于河南,还会扩展至祖国的大江南北,乃至全球,遵循“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方针,为国家培养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初审编辑:李敏

责任编辑:苏昱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