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

投稿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十二五 > 十一五成就图展

“十一五”公共财政支出逐渐向社会薄弱环节倾斜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2010-11-10 14:01: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
费三元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从“第一个”到“第十一个”,我们的成绩与辉煌、信念与精神,都留下了清晰的历史轨迹。

  而“十一五”,却注定要在新中国历史上大书一笔:五年间,我们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和汶川特大地震的磨砺,接受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检验。

  在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答卷上,我们重重地写下了这样的关键词组:科学发展、民生改善、经济转型、人民共享、社会和诣……毫无疑问,这份答卷透着自信和喜悦。

  当时空的钟摆行至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末,并且将开启“十二五规划”时,我们不由自主地回望五年间中国发展的印记。

  这就是“十一五”!我们的辉煌“十一五”!


  “十一五”全国财政收入增长图

  “十一五”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增长图

  对于很多人,今年的冬天将不再寒冷。

  “终于可以住进梦寐以求的新房子里,这要感谢政府惠民政策的实施。”近日,湖南株洲市民刘彩艺拿到廉租房钥匙时,激动得热泪盈眶。据了解,像刘彩艺一样,株洲今年还有800余户困难家庭喜迁新居。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过去五年,中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2006年到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将从4万亿元增长到8万亿元。在财政“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蛋糕”分配结构也在明显调整。从2006年到2010年,公共财政支出的方向和重点逐渐向社会薄弱环节倾斜。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党中央、国务院对民生问题高度重视以及破解民生难题的决心和勇气。与此相伴,是一幅幅更加美丽的民生画卷展开在我们面前。

  三农”投入空前 农民收获真金白银

  [支出清单]

  5年来,中央始终坚持把支持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共3397亿元,增长14.2%。

  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合计4318亿元,增长23%。

  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5955.5亿元,增长37.9%。

  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7253.1亿元,增长21.8%。

  2010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合计8183.4亿元,比上年增加930.3亿元,增长12.8%。

  [百姓感受]

  河南洛阳中心小学学生朱明惠说:“我上小学的这五年变化太大了,以前我们村还只有窄窄的石子路,现在已经变成宽阔的水泥路了。最让我高兴的是,我们村最近建了休闲广场,广场上有秋千、单杠和一些娱乐设施。白天成了我们的乐园,晚上有很多阿姨来跳舞。以前村子里除了些菜地就没什么可观赏的景物。可现在好多人家门前都建了小花坛,还有人栽起了翠竹、桂树。”

  [专家点评]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过去五年,农民收入增长5%以上。财政支农措施之多、力度之大,农民受惠之实、满意程度之高,是多年来少有的。此外,过去我们谈到“财政投入增幅高于经常性收入增幅”大多集中在教育、科技等领域,2008年开始把农业纳入进来,体现了财政支农将有一个稳定增长的新机制。随着财政资金投入农村公共事业的比重增加,将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和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流向农村。

  教育优先发展 “上学难”逐步改变

  [支出清单]

  教育是民生之基。五年来,中央财政逐年增加投入力度。

  2006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538.33亿元,增长40.1%。

  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支出1076.35亿元,增长76%。

  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支出1603.71亿元,增长48.5%。

  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支出1981.39亿元,增长23.6%。

  2010年,中央财政在可用收入增加较少的情况下,优先保障教育等重点支出,拟安排教育支出2159.9亿元,增加178.51亿元,增长9%,高于中央财政支出平均增幅2.7个百分点。

  [百姓感受]

  江西省西山镇虎庄村村民熊茶莲说:“记得2007年8月10日,我的大女儿徐敏接到了华北电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开始拿到通知书,我心里很苦,前几年孩子上高中已经欠了好多债。但我没想到,8月20号,徐敏的高中班主任通知她去领5000元钱。5000元钱是县教育局发的,说是低保户的孩子考上大学,政府就给资助。9月14日,女儿又从华北电力大学打电话高兴地告诉我,可以办助学贷款,上学就不用家里管了。感谢国家的好政策,不然考上了也上不起。”

  [专家点评]

  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过去5年,国家对教育的支持有目共睹,无论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还是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国家财政都投入了大量资金。2006年国家在西部实行“两免一补”,2007年推到全国,2008年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2009年是我比较关注的,国家大力推进事业单位职工绩效工资改革,其中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备受关注,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他们的待遇将有所提高,这对于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增强农村师资实力以及国家长远发展都有着深远意义。

  医疗支出加大 医疗改革破冰前行

  [预算清单]

  医疗是民生之需,但由于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等原因带来的“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始终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五年来,中央财政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医疗卫生资源均逐步向均衡化迈进。

  2006年,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138.03亿元,增长65.4%。

  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支出664.3亿元,增长296.8%。

  2008年,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826.8亿元,增长24.5%。

  2009年,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1273.21亿元,比上年增长49.5%。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4.01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8.3亿人。

  2010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医疗卫生支出1389亿元,增长8.8%,高于中央财政支出平均增幅2.5个百分点。

  [百姓感受]

  江西农民方福保说:“我的父亲得了肺癌,每隔半个月,就要到医院做化疗。以前,看完病后,要先把材料带回乡里核报。乡里总是等病人的材料达到一定数量,才到县里核报。有时,一次报销要花两个多月的时间。现在好了,出院后只要到‘直补’窗口递材料,几分钟就核算好了。农民看病可以报销医药费,而且这么快捷方便,过去想也不敢想!”

  [专家点评]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刘国恩:2009年《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台,预计3年内各级政府将为此投入8500亿元资金。我们看到,医改主要的方向是走全民医保之路,这不仅符合客观发展规律,也体现了我们国家从高层到执行部门的一种决心。“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无人问津”,问题主要在医疗资源的分配上,而目前国家已开始重视并积极解决这一问题——从今年开始我国三年内将培养6万名全科医生,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这些举措意义重大。

  社保支出稳步增长 民生之本更趋稳固

  [支出清单]

  就业乃民生之本。五年来,国家逐年增加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民生之本更加坚实。

  2006年,中央财政社会保障支出2023.03亿元,增长23.7%。

  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02.36亿元,增长13.7%。

  2008年,中央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43.59亿元,增长19.2%。

  2009年,中央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296.67亿元,增长20.2%。

  2010年,中央财政支出预算草案拟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582.25亿元,增加285.59亿元,增长8.7%,高于中央财政支出平均增幅2.4个百分点。

  [百姓感受]

  西安润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邱曼说:“2008年8月,我和同学刚毕业就成立了西安润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口业务有所萎缩,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公司筹划了一年多的铝矿石进口项目迟迟无法展开。2009年4月我参加大学毕业生创业培训班时,才知道可以申请创业贷款。后来没想到从申请才4个月,贷款就下来了。公司拿到贷款后,下周铝矿石进口项目就可以运作起来了,我们的目标是打向非洲市场,希望通过全体员工的努力,尽快还清政府贷款,以此感谢政府的支持。”

  [专家点评]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 2006年到2009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年均增长1100万人以上,如果算上2010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38万人,已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5年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的目标。但同时需看到,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将长期存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近年国家采取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免费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补贴等扶持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信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稳步推进,扩大就业将拥有巨大空前。

sinvk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