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新闻 > 最新播报

28省市召开地方两会 “去产能”仍是2017工作重点

来源:人民网   作者:   2017-01-19 09:44:00

关键词: 去产能;两会

  2017地方两会于1月7日拉开序幕,截至今天已有28省区市召开地方两会。随着各省份人代会的召开,各地政府工作报告陆续出炉。记者梳理各地报告看到,持续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抓好“去产能”工作依旧是各地2017年的工作重点。

  处置“僵尸企业”,向过剩产能说“不”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去产能”列为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之首。在已过去的2016年,各地坚定“去产能”,重点行业去产能成效显著。今年地方两会上,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纷纷晒出2016年去产能成绩单:河北、辽宁、吉林、河南、云南、陕西等省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山西更是全年压减煤炭产量1.43亿吨,占全国煤炭减量的40%左右,为改善全国煤炭市场供求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北京、浙江、湖北等地积极处置“僵尸企业”,“僵尸企业”市场化退出稳妥推进。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2017年我国仍旧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将更加注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信部2017年六大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加快结构调整优化,提升供给质量和水平,坚定不移“去产能”。

  地方两会上,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也制定出2017年去产能的工作重点及目标。

  河北结合本省实际,提出坚持“去”字为先、钢铁为重,强化政策引导,严格排查核验,决不违规新增一吨钢铁;山西、内蒙古、青海都表示,化解过剩产能将更好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吉林新一年的去产能目标不仅具体到数,更具体到企业,明确通钢集团压减炼铁产能80万吨,亚泰水泥等企业压减水泥熟料产能500万吨;广西披露将为“僵尸企业”建立数据库,并建立非国有“僵尸企业”处置机制。

  安徽、河南、甘肃等地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坚定去产能决心,提出在完成化解过剩产能年度任务同时,要防止已化解的过剩产能死灰复燃;四川、云南则明确要巩固钢铁去产能成果,严厉打击违法生产销售“地条钢”。

  新旧动能转换,“中国制造”各地在行动

  产能过剩并不意味着落后,我国不少产能过剩行业生产技术、设备先进,综合竞争力较强。要实现行业、企业更好的发展,“去产能”就一定要与“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战略相配合。

  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是河北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内容。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说,2016年,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超过钢铁工业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2017年,河北将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开展绿色制造专项行动,提升传统产业质量效益。

  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16年,辽宁实施《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已推进首批50户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试点示范企业项目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业占比17.2%。2017年将瞄准中高端,巩固提升装备制造业,推进100户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试点示范企业项目建设。

  湖北省代省长王晓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湖北省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艰难进程中,必须以新应新、以变应变,让传统动能焕发生机,让新动能挑起大梁。2017年要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意见》,深化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省。

  宁夏、新疆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到要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本地行动纲要。宁夏特别明确要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转化,推动煤化工与石油化工融合高效发展。新疆为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将支持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和改造,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促进传统动能焕发生机。

  妥善安置职工,保障去产能工作

  能否做好“去产能”工作,职工安置是核心。2013年发出的《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明确,去产能要落实职工安置政策。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将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中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纳入就业扶持政策体系。

  今年两会,多地将职工安置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根据政府工作报告透露的情况,山西、安徽两省2016年安置去产能转岗职工均超3万人,2017年将继续做好职工安置工作,保障职工权益;云南在2017年将积极开展转岗技能培训,全力安置好分流职工;甘肃把妥善安置人员作为2017年的重中之重,以保持企业和社会稳定。

初审编辑:高忠业
责任编辑:李嘉宾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