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卓越的成就 深刻的变迁

来源:正北方网   作者:   2015-06-16 11:15:00

关键词:

  卓越的成就深刻的变迁

  ——数说鄂尔多斯市改革开放35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启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如春风化雨,给沉睡闭塞的鄂尔多斯高原注入了生机和活力。35年来,鄂尔多斯历届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锐意改革,攻坚克难,地区经济跨越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大幅提高,实现了由贫穷落后到富裕文明的巨变。

  一、经济发展实现跨越,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鄂尔多斯市地区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35年。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1978-2012年,鄂尔多斯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0%,高于全国同期年均增速6.2个百分点,高于全区同期年均增速3.6个百分点。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2001年以来),鄂尔多斯市经济增长进一步提速,年均增速达到22.3%。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197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为35亿元,列全区各盟市第7位,我们用了20年时间,在1998年经济总量突破百亿元(100.26亿元),随后又用了9年时间,2007年经济总量突破千亿(1173.16亿元),2009年鄂尔多斯市经济总量跃居全区各盟市首位。2012年鄂尔多斯市经济总量达3656.8亿元,列全国333个地级区域第32位,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人均GDP不断提高。1978年鄂尔多斯市人均GDP仅有344元,平均每天不到1元人民币,2012年人均GDP达到18.3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87.7倍,年均增长14.1%。折算成美元,1978年人均GDP为228美元,与全区(211美元)全国(190美元)平均水平差不多,2012年人均GDP达到28940美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8820美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260美元,已达到富裕地区水平。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197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仅为1886万元,1989年财政收入过亿元,2006年过百亿元,2012年达到820亿元,年均增长27.9%。财力的大幅增加为鄂尔多斯市加强基础设施、推进社会事业、缩小城乡差距、切实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结构深刻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鄂尔多斯市三次产业蓬勃发展的35年,是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重要性认识不断深化的35年,也是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的35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44.9∶28.4∶26.7调整为2012年的2.5∶60.5∶37.0,第一产业比重下降4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3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10.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由1978年以农牧业为主的“一二三”格局转变为以工业经济为主的“二三一”格局。

  (一)第一产业平稳发展,农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高。35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牧业生产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千方百计促进农牧业生产,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1.6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90.1亿元,年均增长5.8%。产业化经营迈出重大步伐,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50万亩、设施农业基地4.6万亩、百万只肉羊、肉牛养殖基地。2012年,农牧业机械总动力278.8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9.2倍;全市粮食产量达到145万吨,自2002年以来实现“11连增”,比 1978年增长6.2倍。油料产量7.8万吨、蔬菜产量34.4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15.3倍和9.1倍;猪牛羊肉类产量14.7万吨、牛奶产量13.8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6.6倍和130.5倍。

  (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成为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导力量。35年来,鄂尔多斯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开拓了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工业化之路,为大量城镇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了就业问题,为我们的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到371家,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达到18.6万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和实现利润总额4274亿元和901亿元,分别增长6053倍和32524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6298.6亿元,比1978年增长6677倍。全市工业增加值达1971.68亿元,列12个盟市第一位,比1978年增长1000多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速达到19.9%,占自治区的比重由1978年的2.4%提升到2012年的21.8%,已形成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纺织、农畜产品加工及机械、汽车、电子装备制造等多种优势特色产业,产业链不断延长,呈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态势。到2012年末,全市煤炭产能7.5亿吨、电力装机1302万千瓦、煤化工产能544万吨、天然气化工产能255万吨、氯碱化工产能102万吨,2012年生产原煤6.39亿吨、发电量达到570.1亿度,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496倍和1531倍;天然气产量达259.1亿立方米;羊绒衫产量突破千万件(1010.5万件);化学药品原药5793.1吨,精甲醇340万吨,汽车产量突破万辆。2012年鄂尔多斯市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实现增加值94.4亿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占比达到5.1%,新兴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正在打造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

  (三)第三产业逐步壮大,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1978年,全市服务行业总量较小、水平较低、交通运输网络和邮政通信网点稀少,市场商品严重匮乏,金融、家政、旅游等服务行业近乎空白。35年来全市商品和服务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的巨大转变,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商业体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1.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01.4亿元,年均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不到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353.5亿元,年均增长18.3%。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增加就业、方便群众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批发和零售业年均增长21.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年均增长26.7%;住宿餐饮业年均增长17.5%;商场应有尽有,商品供应与大中城市基本没有区别。另外,为适应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等的需要,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旅游等一大批现代服务业呈加速发展态势,大大提高了服务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金融业年均增长33.6%,占GDP的比重达到3%;房地产业年均增长23.8%,占GDP的比重达到1.9%;旅游业从无到有,2012年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43家,旅行社121家,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达到592.9万人和125.4亿元。

  三、投资拉动贡献突出,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鄂尔多斯市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推行项目带动战略,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的35年。自1978年以来,鄂尔多斯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72亿元,年均增长29.1%,高于全区同期年均增速6.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同期年均增速8.6个百分点。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鄂尔多斯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89.7亿元,占改革开放以来投资总额的96%,投资年均增长43.9%,高于1978-2000年年均增速27.9个百分点;高于全区同期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20.6个百分点,大量的投入为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1年以来鄂尔多斯市累计竣工项目8335个,新增固定资产4769亿元。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0%,已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首要因素。2012年鄂尔多斯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570亿元,绝对量占改革开放34年投资总和的21.5%,总量稳居全区十二盟市首位,位列全国333个地级市的第25位。

  四、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斐然,保障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也是交通、邮政、供电等瓶颈制约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取得质的飞跃的35年。

  综合性立体化交通体系初步形成。35年来,全市交通运输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12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8102公里,其中等级公路达到16409公里,比1978年分别增长3.9倍和62.8倍。已建成铁路12条,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了1388公里;鄂尔多斯机场于2007年建成投入运营,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等41个城市航线,立体化交通体系基本形成。融入中国经济腹地的距离日益缩短。2012年全市主要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2658万人,比1978年增长34.4倍,年均增长11.1%;完成货物运输量58565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376.8倍,年均增长19.1%。

  市域供电网络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之初,鄂尔多斯市的电力发展比较缓慢,35年来,鄂尔多斯电力工业凭借国家能源建设战略西移、“煤从空中走”的电力建设东风,抓住地区“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机遇,实现了从地区性孤立运行到地域性省网和跨省电网的变化。截至2012年底,网内共有500千伏变电站4座,220千伏变电站34座,110千伏变电站100座,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7340余公里,初步形成以500千伏为支撑、220千伏为骨干、110千伏为辐射的供电网络格局。

  邮电通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35年来,鄂尔多斯市邮电通讯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服务种类不断丰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全市实现邮电业务收入24.9亿元,比1978年增长1545倍。2012年固定电话用户24.1万户,比1978年增长65倍。手机从无到有,已由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奢侈品变为现在的生活必需品,2012年全市移动电话用户301.2万户,手机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50部,达到成年人至少1部以上的水平。

  五、对外经济加快发展,多元化市场格局逐步形成

  改革开放的35年来,鄂尔多斯市不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极大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发展。

  对外贸易发展明显加快。鄂尔多斯市的对外贸易从50年代开始,主要是出口硫磺、皮毛等产品,那时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实行计划经济管理,鄂尔多斯市外贸机构主要是从事货源组织,直到1987年国家进行下放外贸经营权改革,鄂尔多斯市才有了外贸自营权。1989年全市出口额达3051万美元,1999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0万美元,2012年,全市实现进出口商品总额达42660万美元。80年代“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这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让我们这个偏远小城名扬海内外;目前鄂尔多斯市的出口产品已由当时的自然资源和纺织制品发展为以硅铁、机电产品、服装为主的6大类几十个品种,进口也由以纺织机械及零件为主转变为以煤、锰矿砂等资源、机械设备和高新技术及产品为主,全市对外贸易目前已遍布全球五大洲25个国家和地区,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基本形成。

  招商引资快速发展。35年来,全市累计批准外资直接投资项目近200个,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1.1亿美元。外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

  六、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建成宜居宜业文明新城

  1978年全盟市镇人口10.7万人,城镇化率仅为10.5%。“一条马路两个楼,一座公园两只猴,一个警察看两头”,这几句顺口溜曾被人用来形容当时盟府所在地东胜县的主要面貌。2000年东胜老城区作为鄂尔多斯市中心城区,面积也不过20平方公里,人口不到20万人,规模小,服务功能差,承载能力弱,很难适应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和大企业、大项目建设的需求,“小城镇,大工业”的矛盾日益突出。进入“十五”后,鄂尔多斯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撤盟设市、打造呼包鄂城市群的重大机遇,将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统筹推进,市府所在地由东胜搬迁到康巴什新区,东胜区、康巴什、阿镇组团式相向发展,东胜铁西一、二期开发建设完成,阿康一体化融合发展;中心城区面积163平方公里,人口近70万人,休闲广场众多,绿树鲜花环绕,中心城区人居环境大为改善,东胜区被命名为“避暑休闲之都”,康巴什新区被命名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组团式发展框架基本形成。各旗府所在地和重点城镇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稳步推进,建成和在建精品移民小区、中心居民点31个,累计转移农牧民33.8万人,被自治区列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2年全市常住人口200.4万人,比1978年增加99万人,年均增加2.9万人,城镇人口143.5万人,比1978年增加132.8万人,年均增长3.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1.6%,比1978年提高61.1个百分点。燃气普及率达78.13%,污水处理率达93.2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3.69%。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6.4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5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9.05平方米。经过多年的努力,鄂尔多斯市不仅城市硬件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也得到大幅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鄂尔多斯市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七、科教文卫齐头并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成果日渐丰硕。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先后被评为全国技术创新示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位居中国最具创新环境城市地级市第6名,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50强。建设了清华大学鄂尔多斯低碳谷、紫荆创新研究院等一批科研创新项目,建成博士后工作站4个、国家和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企业研发中心7个,建成国家羊绒标准化基地、煤液化基地、新材料成果转化基地,累计引进硕士以上研究生1000多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才9700多人。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到30.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8%。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08年创建普通高等学校,刷新了没有高等院校的历史空白。2012年全市教育支出达59.2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591倍。目前拥有普通高校2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5所,职业中学8所,特殊学校3所,普通中小学186所,合计专任教师16349人,在校学生218107人;分别是1978年的4.5倍和12.2倍。全市有幼儿园256所,在校生73647人,2006年鄂尔多斯市在全区率先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工程,2007年率先全面实施免费特殊教育,2010年率先免除全市高中阶段学生学费和教科书费,并积极推进19年免费民族教育,并对高考落榜生和农牧民实施免费职业培训。

  文化生活日益丰富。2012年末,全市拥有影剧院5座,公共图书馆藏书量779万册。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6.1%,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8.5%。体育场(馆)54个,社区全民健身示范点12个,社区公共运动场67处,市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免费向公众开放,已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健身娱乐、休闲旅游、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等逐渐成为现代城市人新的生活内容。

  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功能显著增强。2012年末地方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支出达21.3亿元,是1978年支出的200倍以上。拥有卫生机构1734个、卫生技术人员13674人、床位数8669张,分别是1978的7.1倍、3.4倍和5.2倍。每万人口拥有的卫生机构数、医生数和床位数分别达到8个、26人和43张。

  就业和社保事业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以来,鄂尔多斯市全面贯彻就业优先方针,出台积极就业政策,缓解就业矛盾和就业压力。2012年就业人员为102.4万人,比1978年增加60.9万人,年均增加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由70年代末的10%以上明显下降,近几年基本稳定在2.5%左右。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并不断完善,2012年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4.89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60.25万人,参加农牧民养老保险48.63万人,参加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保险90.3万人,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60%以上。年内“城镇企业职工”、“城镇居民”和“农牧民”月平均养老金分别提高到1965元、550元和260元。全市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2.35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5.48万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460元和340元,覆盖城乡、市级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整体保障水平进入全国前列。

  八、生态环境全面改善,沙漠治理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以前,鄂尔多斯沙漠化土地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其中强度沙化面积2.77万平方公里,80%草原沙化、退化,全市森林资源面积仅为1588万亩,森林覆盖率也只有13.8%。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鄂尔多斯将生态建设作为求生存和谋发展的根本来抓,早在80年代就提出“三种五小”和“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发展思路。90年代又提出“植被建设是鄂尔多斯最大的基础建设,是立市之本”。经过30年的努力,进入新世纪,鄂尔多斯为彻底摆脱环境困扰,从客观规律出发,通过农牧业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确立了建设绿色大市的发展战略,生态状况实现了历史性转变。2012年,鄂尔多斯森林资源总面积达到了3266万亩,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了25.1%和75%,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70%,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25%。占全市国土面积48%的沙漠、48%的丘陵沟壑和干旱硬梁区全部披上了绿装。全市已基本展现出了生态恢复、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良性互动的大好形势和多赢局面。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永久性会址设在鄂尔多斯市库布其沙漠七星湖,2007年、2009年、2011年、2013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2013年第四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成为联合国组织在华举办的全球唯一的国际性沙漠论坛。论坛充分展示了鄂尔多斯市的生态建设和沙产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及防治荒漠化的最新科技成果。

  九、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消费全面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35年来,鄂尔多斯市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发展地区经济,坚持富民与强市并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40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117.8倍,年均增长15.1%,位列全国地级区域第19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1416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57.8倍,年均12.7%,位列全国地级区域第46位。2012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031.7亿元,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达51539元,比1978年增加了13950倍和7059倍。

  全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488元,农牧民人均消费支出15685元。居民居住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由1978年的6.7平方米、8.1平方米提高到38.2平方米和40平方米,房屋结构和内部设施也更加合理舒适。与此同时,居民消费领域不断拓展,物质生活不断丰富,消费品不断升级。居民的主要耐用消费品从七八十年代由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组成的旧“三大件”更新为今天的汽车、电脑、空调等丰富便捷的高科技产品。2012年末,鄂尔多斯市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分别为62辆和25辆。

  十、县域经济加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之初,全市8个旗县中5个“国贫旗”、3个“区贫旗”,没有一个旗县经济总量上亿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历届党委、政府特别注重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经历了乡镇企业蓬勃发展(1979-1990年)——经济主体多元化(1991-2001年)——县域经济不断壮大(2002年至今)的三个阶段,如今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各旗区积极参与呼包鄂区域经济一体化,主动融入宁蒙陕甘和京津冀,打造沿黄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特色明显。煤炭、电力、化工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强劲。汽车装备制造、新型建材、陶瓷、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正在兴起。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2012年县域经济总量达2942.6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77.6%,其中准格尔旗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伊旗经济总量过600亿元,在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全区只有鄂尔多斯市的准旗、伊旗入围,分别列第10位和第23位。

  改革开放的35年,是鄂尔多斯干部群众思想空前解放的35年,是鄂尔多斯体制机制发生根本变化的35年,也是鄂尔多斯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35年。35年来,鄂尔多斯从封闭步入开放,从落后迈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谱写了一个内陆偏远地区富民强市的辉煌篇章。回顾这35年,改革开放是鄂尔多斯人战胜各种困难、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法宝。站在新起点,面对新挑战、新任务,唯有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继续解放思想,才能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困难,才能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我们将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更具实力、更加美丽、更富活力、更为幸福的鄂尔多斯不懈奋斗!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亚楠

更多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