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近百年,花灯绽新姿——孙志芳

2020-06-12 22:48: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不仅是一项项技艺与文化,更是国家内在文化软实力的体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就是对于我们自身文化的尊重与自信。青岛的非遗文化不仅是这座城的历史文脉,更是一代代人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的最好展示。

   作为青岛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三十一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既掌握着各领域丰富的知识,又身负精湛技艺。为鼓励并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传承传播活动,推动其成果转化及创新性发展,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大众网·海报新闻大型网络公益传播平台——“海报志愿云平台”推出非遗文化传承人系列报道。  

  大众网·海报新闻 记者 黄煜婷 青岛报道

  花灯又名灯笼,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产物,中国历代花灯的制作十分讲究且品种繁多,分为许多流派,老家位于昌邑县的孙志芳是青岛为数不多的民间花灯艺人,从他记忆中的爷爷辈算起,到他已经传承了近百年,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花灯样式。

  对于扎花灯,孙志芳从小耳濡目染。“每当秋收过后,我就跟随父辈学习扎花灯,看到爷爷、父亲将手中的高粱秆、竹条、木头编制打造成白兔、金鱼、瓜果等样式的花灯,心中就充满了向往。”他说,在爷爷、父亲的指导下,他逐渐掌握了扎花灯这门手艺,而制作一对花灯一般需要花费两个月的时间,孙志芳常常废寝忘食不分昼夜的将花灯细细打磨,力求精益求精。

  那些精美的花灯从设计到制作全部由他一个人手工完成,步骤繁琐,先根据设计灵感画出花灯造型的草图,其造型设计要求像做工程一样仔细,必须分毫不差,为此孙志芳经常在画板前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再将粗细不同的铁丝弯折成不同形状的框架,作为花灯的骨架;然后将精细彩色绸布剪裁后,一针一线手工缝制,为框架着外衣;接下来,采用中国画的绘画形式在白绸上画上山水墨画,赋予“丰饶人间”的寓意;再为花灯添加云龙飞凤镶嵌金纸花边,最后将事先做好的装饰品,如中国节、珠串、穗头等缝制在花灯上,至此一个精美的花灯便制作完成。

  孙志芳的花灯不仅挂上了人民路、北岭、延安路等大街小巷,在内蒙古支边的九年时光里,更是将青岛花灯文化播向了茫茫草原,时代的变迁只让孙志芳对花灯的热爱更深,正是基于这种精神与热情,在2016年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首次走出家门的“孙氏青岛花灯”令人惊叹,一连展示了五天,就连非遗节组委会也对这项濒临失传的青岛民俗精品赞叹有加,并表示希望以后每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孙志芳都能带着青岛花灯来参加。

  2015年孙志芳的花灯获得中国第七届工艺美术展铜奖,同年他被评为青岛工艺美术大师,制作花灯从一种爱好逐渐变成了孙志芳的生活,给予他快乐与梦想,是其灵感与技艺的杰作,他希望将这份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手艺继续传承下去,“我会尽一切力量将花灯传承下去,通过花灯文化展示我国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所在!”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